有一种甜不似琼浆,却如清泉流过唇齿;有一种甜不似玉露,却如清风拂过心田;有一种甜朴实无华却韵味绵长,有一种甜承载着过往与现在;有一种甜是匠心之作独一无二,有一种甜似儿时民间的手工艺品——糖画。
来到熙熙攘攘的田子坊,琳琅满目的工艺品随处可见,可最让我心动的是,那抹熟悉醇厚的甜。寻“甜”而至,来到弄堂的深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放着一方小小的大理石板案,一口小小的铁锅,一把小小的铁勺,还有一个小而精致的画着各种动物、花卉的转盘。
一位老爷爷静坐一隅,守着门口罗雀的糖画小摊。“爷爷,我要买糖画。”他笑着对我说:“十元一次,转到什么画什么。”“哇!是条龙诶!”
老爷爷点点头,往锅里掺入糖和水,过了一会儿锅中便不断地“咕噜咕噜”冒着泡,只见糖水慢慢变成淡黄色,再变成了褐色的粘稠液体,糖稀就熬好了。老爷爷拿出小铁勺,从龙头开始,时而快如急风骤雨,时而慢如抽丝剥茧,一舀、一倒、一停、一顿,每一滴糖都恰到好处,不多不少,直至龙尾,一气呵成。最后用小木棍点出龙眼,将竹签一插,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就做好了。
金黄透亮的谈话,散发出诱人的甜味,轻轻一舔,麦芽糖的醇香质朴遍布味蕾,这熟悉而又特别的味道,让我回想起小学时放学后,与小伙伴们一边吃着糖画,一边回家的悠然时光。
老爷爷还向我介绍了糖画的历史。相传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很喜欢吃蔗糖,融化的糖不舍得扔掉,于是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将糖做成各种小动物以及各种花卉图案,等凝固后再拿到手上一边赏玩一边食用,自觉雅趣脱俗。
老爷爷看着我说:“可是现在呀,喜欢糖画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话画糖画的人也另谋他职了。真正会做糖画的越来越少,糖画早已成了上一代人的记忆。”
“爸爸带我去Candy Lab,买糖果!”一个小男孩大声叫着,把他爸爸拉进人头攒动的糖果店。装修时尚气派的店铺里一台机器,正在大批量生产的绚丽多彩口味丰富的糖果,它们像彩色弹珠一样,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一边是手工艺人独具匠心的艺术精品,一边是机械化生产的复制品;一边门可罗雀,一边门庭若市……
我在心中叹了口气。糖画的甜勾起了童年的回忆,蕴含着悠悠历史,承载着中国民间手艺人的匠心独运。在炫奇争胜的商业时代,我们更需要了解、保护、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糖画不仅仅存在于上一辈人的记忆中,也成为每一代人心之所向的记忆和味道。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有条理性,取材真实,文笔优美,情感饱满。作者将细腻的情感融入进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文章语言优美,情感饱满,感染力十足。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