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清明,天竟出奇的好。
大片大片金灿灿的阳光洒下,像是碎金铺满地面,有些刺眼。
通向田野的小路两旁,已冒出了青草,草叶上还挂着晶莹的晨露,空气里飘散着泥土的清香,田边溪畔也是一派“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的大好春光。
虽并非“雨纷纷”的天气,但当我们拎着祭祀物品走在小路上时,心中那“欲断魂”的心情却与两千五百多年来在清明祭祖的人们一样。
田野的一角有一个孤零零的小坟包,没有墓碑,唯有青草、翠竹、白芒与一条蜿蜒的小溪相伴。
清明当天,全家人都会早起。大人们帮着准备香火,酒菜。我们则背着背篓和爷爷奶奶去采蕨菜。这是我们家特殊的习俗。
经过一整夜细雨的滋润,田边的蕨菜已变得水灵灵的。
叶尖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印出我与爷爷的影子。爷爷卷起裤脚,蹲了下来,伸出手小心翼翼的扒开过于嫩绿的新芽,用小刀割下较为粗一点的枝叶。“这蕨菜啊要老一点的才好,这样才会有香味,能保存更久。”
每一次,爷爷都要这样念叨,而我也似懂非懂的点着头。
回到家,爷爷招呼爸爸拿来梯子,架在门框上。又叫我用绳子把蕨菜扎起来,到挂在门框窗框上。蕨菜虽没有艾草那样芳香四溢,却将自己特殊的清香撒满了老屋。
清明,蕨菜,祭祖总是我们家分不开的习俗。当把蕨菜挂好后,姑姑便将一大碗米饭与饭菜端进堂屋。“莹丽,晓凤,快来祭祖。”随着一声吆喝,我和姐姐相伴着走进堂屋。“要好好祭拜,才能让祖先保佑你们,快磕个头啊。”听到这一声提醒,我和姐姐总会相视一笑,再跪下磕头。
吃完饭,妈妈就让我和爷爷去扫墓。爷爷一手拉着我,一手拿着袋子,袋子里是香和纸钱。
清明将至,蕨菜飘香,我的心早已漂回了那间老屋。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突出,思路流畅,取材真实,文笔优美,情感细腻。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饱满真切的情感,文章也因此优美动人,触动人心。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