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锭游走,墨香氤氲,我静心提笔,读懂那点点墨气。
兴许是我的字有些“肆意狂放”,我被逼无奈只得跟随母亲走向书法课堂接受“改造”。墨香瞬间在我的鼻腔中迸发,我当时只觉一阵刺鼻。周围装饰淡雅,屏风上画着几根翠竹,毛笔并排挂在桃木支架上,而楠木桌上一个形似煤块的东西似乎与这典雅素净的装饰格格不入。
书法老师从内室走出,她身姿轻盈,穿着素雅,手指纤细。与母亲短暂交流后,便将我带到楠木桌前。她让我提起笔,在纸上写“永”字,我自信地将笔拿起,在花白的纸上用尽我皆生所学。可写出来的撇依旧没有神韵,捺也不端正。我的心中有些急躁,再次尝试,纸漏更为突出。我灰心丧气,欲挥笔而去,而老师却拍了拍我的肩,笑着拾起我手边的那个不起眼起黑石。
片刻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可知,这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制作端砚的坑石质地极佳,且深藏于江下,采集艰难,故而成就了这稀世珍宝。写书法亦是如此,练习的过程难免有些艰辛,但功夫到了才是真。”她挥毫泼墨,在纸上写了一个“恒”字,色如漆,骨似松。隽永秀丽成为一方印记,镌刻进了我的心。
随着日复一日的练习,我渐渐地领悟到了学好书法的秘诀:它是一个慢功夫,不可求一时之快,要一心一意专心学习,功夫到了才是真。自此以后,我静下心来克服焦躁用心写下每一个字。
横,是日月更替里我的努力;竖,是四季轮转中我的不息;撇,是汗水里的笃行不怠;捺,是目光中的踔厉奋发。那方小小的端砚,早已是我的素交,也曾迎接朝阳,也曾送走月光。它静立于桌角,枯了又盈,盈了又枯。岁月,就这样浅浅地,幽幽地,在墨色里,在笔尖流淌。
我读懂了书法,它不仅仅是技艺,更是学心之思,心之感,心之悟。要学砚台,虚心平和,端端正正;要学笔墨,虽篆草行楷而不失规矩,要学宣纸,方寸之间尽显接纳与博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