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搬了新家,隔壁就是一家饭店。饭店开了十几年,生意非常红火,从早到晚顾客络绎不绝。
现在,我也是这家店的常客。这里价钱没有比别处便宜多少,生意却是这一带最好的,周围的老人都喜欢来这儿用餐。难道这家店采用了专供老年人的生意套路?我观察许久,也没见店里对老人特别“优惠”。
一天,我刚来到这里,便看见一个老人手里捏着一张发皱的五元纸币,颤巍巍的走来说:“来碗素面。”老板笑吟吟的盛了一大碗面,又舀了几大块牛肉,说:“周叔,今天牛肉面不好卖,剩得多了,到了也可惜,给您来一点儿吧?”老人一脸惊喜地道谢,端着面走了。老板还不忘扶他一把。站在一旁的我惊得睁大双眼:这家店的牛肉面卖的极好,可谓招牌菜品,怎么可能会卖剩下?我怀着满腹疑惑离开。几天后,我跟熟识的王奶奶一起来吃早饭时,忍不住说起这件事。
“这是常有的事。”王奶奶语气平淡,“有的老人无儿无女,老了没工作或子女不孝顺,吃不上饱饭。老板为人厚道,能帮的就帮一把。”
“那生活条件好的老人,怎么也常来呢?”我奶奶日常消费挺高,怎么也偏爱来这样一家小店?我在心里盘算着这件事,但是没问出来。
王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对我说道:“我来这儿用餐也不为别的,图个舒服。有不少吃饭的地方,口味好,装修的也漂亮,大圆桌,红木椅,可人去了不自在,也不好在那里停留太长时间。在这儿就不一样,几个老朋友一坐一上午,喝粥聊天。人老了没处去,能在这儿打发时间,就够了。”
我看着周围的老人,他们神色怡然。大家悠闲的吃着美食,或聊聊柴米油盐的家常,或回忆年轻时的故事,或讲起儿孙的近况。老板一边招待他们,一边还不时插上一句:“是吗?广椒又涨价了?”“考上大学了,好啊,大学生好!”平淡寡言木讷的老人们,此时都变得健谈不少,声如洪钟,笑声连连。这哪是一家小店?分明是亲人们欢聚的好地方。
老板瘦小的个头,在我心中忽然伟岸了起来。行善一日容易,习十年如一日的善意,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更何况老板在行善的同时又考虑到了受助人的尊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也许正是老板十年如一日的在维护他人尊严的基础上行善,才有了店里这些孤独老人们的欢声笑语。
星火燎原,光芒不灭。老板呵护老人尊严的行善方式恰如烛火,照亮了这些老人们的黑夜。
教师点评: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文章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