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东西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从此埋于心底,直到有一天那种子开出了花。我心中也有一颗种子。它在不经意中无意被我唤醒,岁岁年年,开出了一朵古色古香之花,它就是诗词。
初次见面,时光追忆孩提学诗时。此时,种下种子。
一日下午,暖日和熙,微风吹拂,树叶轻摇,小草微动。我和母亲相对而坐,母亲手拿一本《唐诗300首》,轻声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虽不知其意,却任摇头晃脑,大声跟读,就这样,母亲一句我一句。一本《唐诗300首》几月便已读熟,这时,母亲就把这本书给我,要我每日读书念给她听。从此,读书成为那段时光里,我每天都要做的事。
每日夕日欲颓,鸟兽归家之时,便是我读书之时。时间仍是一样的时间,景仍是从前的景,人仍是母亲和我,只是朗读者成了我,听者变成了母亲。就这样,《唐诗300首》成了我人生中读的第一本书。
再会诗词,怕是以至龆龀。此时,种子破土而出。
那时的我,对学过的诗差不多都忘却了。老师在这个时候要求我们去读背古诗,我开始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也正是在此时,我初次遇见了那一个个诗人词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女词人李清照……尽管如此,我也只是一知半解罢了。
对诗词的喜欢,应该真正从幼学开始吧!此时,种子蓬勃生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诗词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从前一知半解的诗词,现在大多已经能理解。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浪漫,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深沉悲切,苏轼“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激昂,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有趣清雅……
待至豆蔻,诗词成为我的热爱。此时,种子含苞待放。
我从对诗词的理解,走向了对诗人的了解,走向对人生的感悟。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少人在贬谪后郁郁而终难有作为,然而,苏轼却用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来对待这些不幸。只要环境允许,他仍然一心为百姓,尽力有作为。苏轼的才,并不只在词上。对于诗来说,他站到了宋代诗的最高点,对于书法,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北宋四大家″……我们都应该学习苏轼的乐观精神。
诗词在中华文化中历经千年的沉淀已然成为瑰宝,成为朵朵繁花。虽然我心中诗词的种子还未开花,但我相信终有一日,它会开出美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