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旁有棵大树,四季常开,斑驳的藤蔓耷拉着枝叶,金秋的花枝和着微风,沙沙作响。它没有名字,我也并不知道它叫什么。
仿佛被施了魔法,自然而然地在我们家扎根生底。在我小的时候,它就一直在那里。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块,那时生性顽皮,对什么都好奇,就爱往外跑。
傍晚,我走在崎岖的小道上,周围碰撞着泥土与青草的芬香。我送朋友回家,与其说是送,其实是畅谈,迷糊之间便跟了她一路。与朋友道别时,犹豫着说点什么,那声“明天见”,嗓子结了梗,又生硬地咽了回去。我迷路了。我猛吸着空气,想让自己冷静下来,心中却有头狮子微野似的奔跑。我才意识到,我无法阻止这场慌乱,滋生的恐惧像藤蔓肆意的疯长,弥漫了我整个头颅。我慌了!害怕了!我望着远处,天边的夕霞带着夜幕即将来临,散着阳光缓缓褪去。我现在在哪?这个陌生的地方又是哪?我的家在哪?我该怎么走回去……这种声音充斥着我的身体,我感觉我正在被挤压。迷乱之际,我的身体出现了另一种声音。“爷爷奶奶做好了饭还在等我回家。”像是一颗定心丸。时光倒流,夕阳还未褪去,炽热的阳光洒在我的脸上。
我低下头,望着脚下的路,毅然迈出脚步,我思索着,寻找回家的路。那句话,像是突来的一束光,打开我的心扉,温暖地包裹着我,卸下所有胆怯与懦弱,我很轻松,走的更快了,跑起来了。
耳边有微风、蝉鸣与鸟叫。半红不黑的天是一幅绚丽画面挡在我的眼前,洒下余烬的光辉。草丛里的蟋蟀还在叫,细风拂过树梢,片刻,花叶落下参差错落。走着,我抬眼望去,一片阴影渐近脚底,高大挺拔,带着它独特的气味,是那棵树,在那棵树旁站着我的爷爷奶奶。白灯照耀下,显现他们的脸庞。在那深邃的眼睛下藏匿着一面泪花,水面镜似的,清澈透亮。他们的手捏得很紧,皱起了皱疤。像是在苦苦求答案却终无果,知迷往返,在那个不知名的路口,等待着所期待之人。他们在等待,而我在寻求。他们见到我,淡而深邃的眼珠一下子亮了起来。是街边的路灯太亮,还是打心底里温暖至极。“啊,你去哪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肚子饿了吗?进屋去,吃饭了。”他们拉着我的手,还是那熟悉的感觉。一刹那,我回头望了一眼那棵高大硕大,芳香四溢的无名树,内心无比温暖。
之后的日子,那个路口里永远有爷爷奶奶的身影,是夜里那发黑发亮的眼睛,还有满怀关爱的等待。
后来,我被接到城里生活。在我最顽皮的时期,爷爷奶奶总是不辞辛苦,一直操劳养我长大。他们这个年纪本应安详静谧,当我问起他们时,他们却总说:不觉得累啊!很开心!在我远走之时,如果可以自私一点,我想把爱埋进土里,那棵树旁,留给你们。
如果说雨滋润了他深爱的大地,如果说阳光滋润了他珍爱着的绿叶,那么我说感恩的情节滋润了我的人生。我们都在感受爱,感恩爱。怀揣感恩之心,请给生命时光轻刻上温柔的字样。
老树依然四季常开,我也明白了它生命的厚重之意。
教师点评:细腻的笔触正于纸上流畅地“起舞”:它描绘出田野乡间的静谧生动,刻画着就“我”在归家途中的心情起伏,再现着当“我”眼见爷爷奶奶在树旁焦急等待时的情绪翻涌,渲染出由那特别的时刻、那特定的地点,那被黄昏的光线照拂着、被高大的树影笼罩着的身影构成的画面所拥有的极致温馨,也传达着“我”对于爷爷奶奶给予的关怀、照料、呵护和爱而抱有的无限感激、触动与眷恋——文章便如霏霏小雨、涓涓细流,绵密温润,动人心弦。但文章目前对“老树”这一元素的运用并未达到预期,因为没有得到如特定的指代、意向的转化、情感的寄托、内涵的象征等加工,“老树”始终仅为场景、情景、风景的一项组成部分而出现,所以以“老树”作为题眼和文章叙述的线索,反而有干扰文章主旨与情感表达的影响。作者不妨舍弃“老树”这一元素,将着眼点放于“身影”之上,或许会让文章有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