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沾衣柳枝绿,春风拂面桃花开,我与风为伴,共赏四季。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虽有坚定的信念,但步伐落处,举头皆是布满辛酸泪的乐歌。
"屈原"我喃喃道。一位"余独好修以为常"的诗人。所著之诗雄奇壮阔,却也透露着一丝悲壮,后人感慨之余,却也能感同身受。
我坐在阳台静静品味,一卷《离骚》拨动着我的心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怀有夫君治国的远大抱负,怎奈"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清高的品性让他难以和其他的奸臣同流合污。楚怀王信谗背约,屈原被迫流离失所,悲从中来,一腔怒火全全体现在“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之中。不知他是否在数千年前的春天悲壮发问,“这灿烂春日,为何独独不属于我?”胸中波澜涌起,我竟也生出一股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壮来,屈原啊,当时的你又将是如何无奈呢!
在抱负无从施展的艰难处境之下,百般无奈中,他只好将情寄于诗中。诗篇让他的人生化作一颗藤,对祖国的信仰与热爱便是支撑他生长的养料,让他能缠绕在名为家国的巨木上,可惜巨木早已摇摇欲坠,木枯,藤亦死亡。"虽九死其犹未悔",如诗篇所写,在失去祖国的痛苦中,屈原选择在汨罗江结束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
我想起初冬时看见的仍在绽放的小束丁香。生不逢时,它们没有赶上温暖的春,也没赶上一天天温度的升高。但是它们依旧尽自己所能的去绽放,于一片萧瑟中那么耀眼。让观赏它们的人都生出一抹诗意。那不逢时的紫,却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四月里却仍是落雪,即便漫天飞雪,雪也会被春的温度所化,只在地上留下淡淡的痕。雪再大,春天依然会来。窗外柳叶发芽,阳光照在窗上,也映在我的书桌上,在阳光的照映下那本名为屈原的书正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