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在舅姥爷家,我体验了一回“打枣”,才知道,农人真的不容易。
到舅姥爷家时正值烈日当空,胡同里却是阴凉舒爽——古老而高大的枣树慷慨地舒展着他繁茂的枝叶,为我们支起一大片天然的顶棚。顶棚下面,帮舅姥爷打枣的后生们刚吃过午饭,便开始忙活:只见他们手握一根长竿,高仰起头,微眯着眼,手腕一抖,竹竿头打在枝叶间,顿时,枣子“噼里啪啦”地散落了一地,当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我也要帮忙打枣!”这火热的劳动场景,在我看来真是新奇。
“你?算了吧,你那小细胳膊都挥不动竹竿儿!”大表哥半开玩笑地说。“这竿不算重,不让我试试怎么知道我不行?”不等大表哥答应,我已拿起长竿钻入枣林。我依样卷起袖子,把长竿向枝叶茂密处伸去,不料刚一用劲就觉得难以控制,长竿猛地砸向地面,震得我虎口生疼。“真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环顾四周,观察着后生们的打枣姿势:竿子太长,只抓尾部控制不住竿头的定位,得用好手臂的力量,看准一簇枣,猛地抖动长竿,快、准、狠地打在枣的根部。我又一次努力举起了竿子,只是,后生们打下的是红形彤的红枣,我打下的却是绿油油的枣叶。而且由于长时间地仰着头,我的脖子一阵阵发酸,手臂更觉得使不上劲儿了。
再次放下长竿,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女孩力气小,打不好也没啥丢脸的。可是,我一个枣都没打下来呢!好歹得有一点儿成绩。想到这,我又拾起了长竿,抬头寻找着有没有生长位置相对偏低一些的枣,终于被我发现一处!这里比别的枣丛都低,数量偏少,颜色也是青红交杂。我握住长竿中间偏后的地方,看准目标,猛一使劲,“砰砰砰”几声,总算打下了几颗。受到了鼓舞的我反而觉得来劲儿,又一次举起长竿…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我已有了不少收获,树下一群看热闹的孩子们捡拾我打下的颗颗“玛瑙”,用手捧着,用衣服兜着,争着要帮我把枣送到舅姥爷家。看到他们欢快的笑脸,我感觉这一个下午的辛苦总算没白费。
夕照已至,我坐在树下休息;枣林中,几名肤色黝黑的农村小伙子仍在挥舞着长竿。在城市长大的我,曾经觉得体力劳动没有技术含量;但此刻我心中却涌动着对眼前这些朴实而健壮的劳动者深深的敬意。这一下午的亲身体验使我明白:农人的工作果真不易!
而蕴蓄于他们劳动中的那份智慧与坚韧,不正是我们中国大地上耕耘了千年的劳动者所共有的品质吗?
教师点评:面对“真的不容易”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却饱含深意的题目,小作者很好地调动了自己的记忆,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撷取了最符合题意的独特事件——打枣,并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格外难得的是,在经历过之后,小作者能够“以小见大”,透过对“不容易”的再次体验与回味,梳理这段“不容易”的经历,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旧的我”走向“新的我”,从“眼前人”发散到“无数劳动者”,不光令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成长,亦提升了文章的深度。小作者“以我手,写我事,抒我情,表我心”,紧紧围绕文题来进行讲述,从所描述的那些“不容易”的波澜起伏中,体现了自己独特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观察之上的思考与探究之心,能得出这般感悟,写出这般文章,小作者也是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