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街·亭

初二 叙事 797字
2022-01-10 19:23:10

我们家临街,但距门口的街还有一条三四丈长的小巷,走出小巷便是那条两三丈宽、东西走向的周塘西街了。

街道不宽,但人来人往,好不繁忙。街道北面,老房子穿插在幢幢高楼之间,灰黑色的瓦,款式老旧的门,几间房子的露台上,有老人在暖阳下眯着眼打盹儿。微斜的阳光照在墙头,灰灰的,仿佛给墙蒙上了一层灰布,时光的痕迹斑斑驳驳。

我最中意的,是我家门口小巷与街道相交处的一间老房子。房子不大,只能容下十来个人。这原是家小杂货店,不知什么时候成了一群老人谈天说地的“雅室”。记得幼年时,祖母曾把我领到这店里来,一边与一群和她年龄相仿的奶奶们谈着家中的油盐酱醋,聊着新开超市里衣服的价格,一边又招呼我坐到店里唯一的一张沙发上,听着老人们的“叽叽喳喳”。

时过境迁,店还在,老人们却渐渐少了,有时只能看到一两个婆婆,戴着老花镜,低头织着毛衣。

走上街向西漫步,有一座亭子,这就是老凉亭了。这凉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250多岁了,依旧毫无怨言,默默地为过往的路人提供一个歇脚之地,挡一挡风雨烈日。

去年,凉亭翻新了,石柱还是那些石柱,瓦片大多也没换,依然坚守在原地。只是亭顶的那些卯榫,实在经受不起风雨的吹打被换掉了,一批新的木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继承上一辈的志向,默默挑起了重担。

每日里,街上的各家早餐店开了门,叫卖声,吸溜声,油炸声,都伴随着蒸汽,飘上了天。随着买早餐的人渐渐消散,接下来就是老大爷们的主场了:他们坐在街边弄堂口的石凳上,跷着二郎腿,时不时聊两句,大笑一阵,惬意得很。

夜间,老街反而显得更加热闹:理发店、服装店灯火通明,偶有三五成群的人说笑着走过。有时在街上散步,还能遇上一个卖爆米花的老爷爷,黝黑的转炉在他手上一刻不停地转动,火苗子时不时从炉下蹿出,映着大爷满是皱纹的脸,炉中时时传来“噼啪”声。我在一旁驻足观看,不出几分钟,大爷便迅速地把转炉从火炉上取下,娴熟地将炉口塞进一个黑色的长布袋里,嘴里高声叫道:“放炮哉!”伴随着“砰”的一声巨响,长布袋瞬间鼓胀,随即又瘪了下去,一袋新鲜的爆米花出炉了。每次遇到,我都会买一小袋,边吃边走回家去。

人,川流不息;街,亘古长存;亭,历久弥新。三者相互依靠,共同见证着这一方水土的安定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