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将个人与时代紧紧相连,关切同时代人的命运以解决时代问题为己任,在时代潮流中砥砺前行理想方能远大,人生方能充满意义。
在温饱尚不能满足的年代,袁隆平选择了“冷门”的农学,把百姓的向往与呼声,视为自己的可为。袁隆平毕业后选择去偏远小城任教,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但环境恶劣、学科的谬误、旁人的质疑,使科研一时难以有所建树。
因不忍入民受饥馑之苦,“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信念无可动摇,坚持分秒不辍,在正确理论的土壤上,袁隆平用汗水深耕出那株最金黄的稻穗。袁隆平响应了时代的号召,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是以在大有可为的时代,能够大有作为。人们常说,时不我待人们又说,生不逢时。可应明白,我们生活着的时代,便是我们最大的可为;唯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唯有实践能改变错误的认识,可真正能坚持实践而不屈从权威却并不容易。世上多是“言战者多,披甲者少”。二战前的法国,盲目效仿一战时期盛行的阵地战思想,不切实际地修筑的马奇诺防线,在战争中沦为虚设成为日后的笑柄长征前夕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因未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屈服于中央左倾错误路线的盲目指挥,伤亡惨重。袁隆平却没有盲信当时权威的遗传理论--“水稻是不能杂交的”,而是乐观、坚强、系统性地学习本领域的知识,辩证性地看待出现的问题,创立“三系配套之法。在千百次的失败后,他仍然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披星戴月,荷锄而归,终用实践世人不再为饥饿所扰的梦想。
袁隆平院士曾有言:“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美德是一粒好种子,指引正确的道路。他年少颠沛流离,见九州之饥谨,担当国家使命入农门而无悔;他破权威之谬误,立“三系配套”之法,披星戴月,荷锄而归,只为风吹稻花,禾下乘凉,世人不再为饥饿所扰。正是折服于其一生求索精神、随性又积极的态度和耀眼的人格光芒等特有的魅力,袁隆平被年轻人亲切封为“90后梗王”。
袁隆平爷爷,您做的贡献我们会永远铭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