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阴晴圆缺.

初二 叙事 960字
2021-09-30 18:05:59

调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题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时值中秋,伫足窗边,眺望,月圆。清幽的光辉映过交错的枝条,慵懒地洒落窗前。月亮的确是圆满,丰盈,如同含苞的花蓄力盛放,不遗余力地展现着这月色之美。只惜皓月当空,当年同我一起赏月的阿婆,此时应当在云端,凝视着我,眉眼间仍是安宁与详和。

依稀记得那年那个夏夜有橘子汽水,脆甜的西瓜,有在夜幕中摇曳的月,有在怀里耷拉着眼皮的白猫,还有阿婆轻摇的蒲扇,一左一右围在阿婆身边的女孩。风吹过,带着夏的热浪与秋的安祥,交织出一片细碎的美好。在阿婆的细语呢喃中,我的双眼渐渐模糊,那又远又近的梦中,我仿佛看到月亮掉进了烟囱里,夜晚的乡村,在汹涌的麦浪中微微倾斜。猛然一怔一抬头,月早已无踪无迹,只喝下淡淡的阳光。这种梦幻的感觉在我幼时的世界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自此,就爱上了月亮,爱它的变幻莫测,美丽动人。

阿婆也是极爱月亮的。她文化水平低,仅念过小学,却尤爱诗词,特别是与月有关的。记得那年我也只不过是懵懵懂懂地听到苏东坡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阿婆总爱念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阿婆总是念着念着,语调就缓了起来,多了几分惆怅。后未才知道,阿婆是在想念已故的阿爷,她将对阿爷的思念,蕴在了或圆或缺的月上。

听闻,阿爷在风毕正茂之时便离开了家,开始四处闯荡。阿婆等了他半辈子,他终在中秋之夜回到了阿婆身边。村上春树说,一直想见的人,到最后,都会见到的。但现实总比理想中的浪漫多一份残酷。阿爷因沧桑岁月而劳累不堪,终是永远离开了阿婆。

阿婆永远记住了阿爷回家时的那轮圆月,也永远记住了阿爷离世时那残落的缺月。

月亮和人生一样。无时无刻不充满变化。故事开始的时候,不过是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结束的时候,却常常花开两朵,天各一方。时光转载又几年,来日沧桑何处寻,阿婆与我,已阴阳相隔,记忆中,月光依旧,只是再看身边,人走茶凉。明明是圆满的月,在我心中,却空有一处残缺。不过是午后到傍晚的距离,茶凉言尽,月上柳梢。却没了阿婆在我耳畔轻柔的呢喃,没了那不含杂质的月光在晚风里的轻舞。

那圆月如同一种华丽的错觉,的光匆匆逝去,渐渐只剩下一轮缺月,皓月当空时不知珍惜,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所谓断舍离,不过是将手中怦然心动的事物留住,但人生如同月亮,无论如何留不住。待到醒悟回头时,偏偏又都走散了。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阿婆应该已与阿爷相会了吧?他们应该会在天际,共同遥望这明月。

待到数年后,我离开这繁华人世间,再赴彼岸,与阿婆阿爷共赏婵娟。

教师点评:文章的题与文形成了完美的配合:借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先将“月有阴晴圆缺”置于题目之中,直接明确地传达意味,“不露声色”地做了引入,给读者留下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又将“人有悲欢离合”融于正文的叙述之中,赋予了文章深沉凝重的情感基调,加深了文字的意味与感情色彩,从而达成了既能让人清晰感知又让人再度品味的效果,也促成了情感能于隐忍含蓄和炙热强烈的碰撞间收获、积蓄更多触动人心、直击人心的力量。在作者用心的构思和真切的情感下,文章给人以独特的阅读体验,也给人以脉脉温情与深深感动。文章的结尾可以再做完善。结尾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因此当主旨、情感汇集于结尾时,需更加仔细地提炼、梳理文字,确认自己所要传达的真正意味,避免无关要素的干扰和影响。作者可以基于此对文章结尾,尤其是后四段多做研究和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