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三,接踵而来的便是繁忙的学习生活。我就像一个士兵,每天都进行着紧张有序的训练。但每周六,我会依旧来到那个练习书法的地方,在墨香氤氲中临摹着字帖。不久前,书法老师让我再次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你已经有真正理解它的能力了。”老师道。
轻轻翻开《兰亭序》的字帖。映入眼帘的便是王羲之那熟悉的、端秀清新的行书。它们一个个跃然纸上仿佛正在与我对着话。可这次,它们不再是仅仅存在于纸上的字,更是向我慢慢倾诉生命故事的讲述者。我望着它们,不禁联想起我走进书法的记忆…
我从六岁开始学书法。开始时纯粹是为了练字,抑或是了解更多的繁体字。取下一方素纸,平铺在木桌上,抓着毛笔,舔着墨,随即便在纸上写着那些我根本看不懂的字。一开始,书法老师并不要求我们写得多么好,却要求我们用心感受笔与纸之间诉说不尽的魔力。“瞧,这儿你稍稍用些劲,字就会显得更加饱满。那一笔捺,再延长些,就会更有意味。”而这些,是用普通的圆珠笔所体会不到的。我渐渐被书法的魅力所吸引,一毛笔,一素纸,如此简单,却回味无穷。
入门之后,我便开始尝试了解不同的字体。最初是颜真卿的楷书。他的楷体圆润通透,化清瘦为丰腴雄浑,气势庄严尽显大唐帝国繁荣的气象。临摹他的字,仿佛让我身临大唐梦一般的繁华,也让我感受到他端庄大气的气场。之后,我又邂逅了赵孟頫的行书,他的字秀美刚劲、潇洒稳健。他笔下的字,仿佛是一个个舞姿婉转的人儿。我最爱他的《洛神赋》,丰满而富有变化,临摹下来,酣畅淋漓间不禁沉浸于缥缈迷离的意象之中。不久后,我也热爱上了隶书,漫步西安碑林,在隶书代表作曹全碑前伫立良久。隶书蚕头燕尾,婀娜多姿,柔美又不失风骨,像一位雅静端庄艳而不俗的美人。碑文看似朴拙,实则字里行间流动着一种自然纯朴的广阔意象。站在曹全碑前,我神游千年前的诗经梦境,在蒹葭苍苍之间,与一位窈窕淑女邂逅。
可练习久了,我也渐渐有些厌倦了。我已感受过不同的字体,已经了解不同书法家的风格,可我总觉得,还缺些什么。“看看字本身吧。”老师轻语道。我如梦初醒。练习了这么久,却从未认真注视过它们!从那之后,我便常盯着某一个字观察那横,是君子风度的稳健;那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那撇,是如风般的飘逸;那点是露珠般的轻盈饱满……不同笔画组合成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就如“永”这个字,就涵盖了中国书法用笔原则:点位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竖为驽,用力也;钩为超,跳貌;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几个笔画就如此栩栩如生,由“点”引申则横竖撇、捺各种笔画应运而生,得气象万千。“永字八法”也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成长为一棵茁壮的大树,带我领会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
再后来我发现,这一笔一画间,也少不了人生感悟。留白,是满满笔画间的减法。起首之后留白,正文留白,结尾落款处留白这样一实一虚的节奏,更能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写书法时,时而用力,时而舒缓,给字以粗细的变化,则更加有美感。“横轻竖重”“撇轻捺重”等便是最基本的原则,在这之上,“轻重缓急”的运笔,则需自己慢慢体会。字体的美观,更离不开不同的运笔节奏。如“鳥”这个字,下手一点点需急横竖即须迟。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
正如人生一样,在灿烂中留些平淡,从容潇洒,懂得孰重孰轻,自己的人生节奏自已控制。字如人,虚怀若谷,中庸含蓄,是国人立命之神。
书法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再到楷书、行书就像在横平竖直间流淌过千年。书法之美,不仅美在笔与纸之间的摩擦,美在文人墨客的风骚,更美在笔画间的构造,美在令人深思的人生感悟。也许此时,我才触碰到了书法的深处。
思绪回到眼前的《兰亭序》,我凝望着它。想让它带我来到“曲水流觞”处,想让它带我看到王羲之的豁达神情,想让它带我去更远的远方。
——21,9练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