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与城市

初二 叙事 1065字
2021-09-20 12:41:17

对海明威而说,城市就是他眼里如同一场流动的盛宴般的巴黎;对老舍来说,城市是无法割舍的北平的天空;对我而言,城市如一个包罗万象的麻袋,装的进人间烟火,装的进风土人情,装的进嘈杂闹市,好的坏的,它都接受,也都包容。

乡村是城市发展的奠基,也是城市实现跳跃的垫板。乡村可能会消失,但乡愁不会,因为乡村是城市的背影和底色。

夜晚总有调皮的狗,冲着漆黑的夜晚叫上两声,似乎不甘寂寞,想要天上的星星陪着玩。两个墩子,一块板子是对于娱乐生活的贴切形容,打牌下棋,样样都行。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转眼已经变成时代的守望者。他们驻足小小的一亩三分地,不曾离开。犹如摇摇欲坠的黄昏,用他们简朴的光辉,照亮城市的脉络--乡村。

曾听爷爷提起:“现在啊!我们杭州正向文明城市不断靠近靠近。”

整天一到新闻联播的点,就连饭也到电视机前站着吃的爷爷,说出这样“时髦”的话,我不禁想问在爷爷眼中的,文明是什么。

爷爷怔了一下,若有所思。你看啊,现在的垃圾桶有好多个颜色,这个不能扔,那个也不能扔,这就是严格的垃圾分类啊。大家扔垃圾的时候,走到垃圾桶跟前,也都要仔细地瞧一瞧,要想过才能扔,大家都是很配合工作的,绝无马虎之意,这不也是文明的体现吗?

我认真地点了点头,学历不高的爷爷原来也怀有一颗文明心,所诠释的文明褪去了高大上的包装,换上了朴素的便衣,也算是老一辈人对文明竭力认知吧。

文化其实也是村民的幸勤劳动的汗水。人们常说,乡村没有日历,村民们就是活生生的计时器,仿佛嗅到了茶叶随着春盛而即将破芽的潮头。清晨不到六点,浓白的炊烟在上空缓缓地飘向远方,村民们也早早提上竹篮,踏在松软的泥土上,留下了一个个的脚印,数不胜数,连土地也被压实了几厘米。

倏然天成,也许是在娘胎里就已早已熟知,忙碌的手像开了加速器,快得看见了重影。伸手抓住,用指甲盖掐住茎的位置,毫不犹豫地拧住,用力一提,鲜嫩欲滴的茶叶完好无损地躺在了竹篮里,她的眼神早已瞄准下一个目标,再一拧,又一提。累了,一只手摘,休息好,两只手并肩作战。反正就是不带休息的,别看竹篮小,可要是摘满,也得下不少功夫。像我,眼拙手笨,眼看着太阳从东边跑到脑袋顶上,竹篮才被伤痕累累的茶叶薄薄地覆盖了一层,就像慕斯蛋糕上的巧克力碎,看着多,实则少得可怜。那还能咋整呢,只能打心眼里儿干着急,摘得越快,眼睛看也不看就往兜里拽。想也不用想,质量也随正比下降,收茶叶的都皱起眉头,啧啧摇头。

说起收茶叶,收茶叶的人家赶在清明前,早早地摆上了摊儿,清明前的可都叫龙井,龙井是啥?乾隆皇帝喝过的。那可不是吗,村民们于是像赶趟儿似的争先恐后,为的就是瞧一瞧这皇帝的待遇。可也不是都收,连土也要分个三六九等,经验丰富的老手有时也会遭受滑铁卢,您一听那洪亮的争辩声,就应该明白是咋回事了吧。

乡村是城市最简单的一条分支,可它却又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情。与其说是弘扬文化,还不如说乡村就是每一个城市极为重要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