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不燥,微风正好。在暮春绵绵细雨的午后,于老宅的小阳台上,捧一盏热茶,将心事隐于几朵茶花中。“细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细细回味,亦像在慢慢品味生活。我在心中播下一颗名为“慢”的种子。
记得儿时,父亲带我回乡下。
那时十一二岁模样,心浮气躁。清明前后,爷爷奶奶正忙着插秧,把我拉过去帮忙。细雨为田野披上轻纱,洋溢着泥土的芬芳。
第一次插秧,我站在一边看爷爷示范。他挽起袖口,弯下腰,一边迅速插下秧苗,一边迅速的往后退。很快一排齐整的、规矩的秧苗快乐的舒展在春雨里了。我学着爷爷的样子,快速的插起了秧苗。
一抹灰云斜倚天空的一隅,洒下的春雨滋润到人皮肤上的褶皱。不久,我就气力疲乏,挥汗如雨,筋疲力竭,只是回望爷爷的背脊在茫茫雨雾中,一起一伏。再定睛一看,我身前的秧苗歪歪斜斜,气力不足似的趴在水田里。尴尬极了。
很快,爷爷赶了上来,拍拍我的肩膀,“孩子,插秧是个耐心活,要慢慢来,一口气吃不成胖子。”见爷爷并无责怪之意,我更羞愧了。听了爷爷的话,心灵仿若洗净铅华。那颗“慢”的种子发芽了,放下心中的浮躁才能胜任精细的活儿。
去年元日,再访古寺。和家人一起登古道。
山风传来草木的气息,我睡眼惺忪望着同样睡眼惺忪的山林。远远嗅到烟火的气息,愈发近了,香烛缓缓燃尽,散为淡烟,在空中泯灭,化作虚无。厚重的青石板早已被岁月的浪潮磨平了棱角。
古庙的飞檐古朴而沉重。我顺着石阶缓步登山,依旧一个人,却落后于同行的一行人。
这次,我懂得了慢下来。一步一步,一阶一阶,踏踏实实,沿着用青石板铺成的蜿蜒的山道,我自内心慢慢体悟美景。路旁的蕨类植物上还存着昨夜未尽的露,残着点点未干的泪,它们亲吻着我拎着的红色袋子,温柔的洗去淡淡的泥痕,天际隐隐透出的光中,闪着光泽。与山对望,在这南国的初春,树已绿得生机勃发——在冬日,它们也不曾黯然过。树树皆密密匝匝,有时有些担心,人该如何穿过这林?转念,那或许没有人家。路旁也不总是只有山林和崖壁,还有人家。朴实的土墙,黑瓦石地。偶尔,车窗外晃过几栋颜色鲜亮的建筑,在这山林中竟有些刺目,莫名难过。
熟悉的小庙石桥。池塘中的鸭依旧,老宅大堂正望见那“风水树”,那树仍高大翠绿的让人不敢相信。我感到万水千山亲吻我的灵魂。在远离红尘喧嚣的宁静里,换得内心的休整与放松。“慢”的悠然自得在我心中绽放出绚丽的姿态。
我懂得了“慢”的真谛。生命就是这样一个慢慢衍生,慢慢丰腴的历程。“慢”是人生最原始的姿态,只有日积月累的填充,才能让人生芳香、甘甜。
就这样,我在心中播下了一颗名为“慢”的种子,在时间的匆匆洗礼中,种子破土发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