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塘实验 何譯沁
史书记载着一段苏东坡评诗的故事:唐朝的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赞美庐山瀑布的诗句。气势雄伟,想象奇特,脍炙人口。诗名曰,《望庐山瀑布》。第十年之后。诗坛新秀徐凝也以同样的题材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曰: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这首诗白居易很欣赏,而苏东坡却将其贬的一文不值。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反复读了这个故事,不仅要万分感慨:好一个苏东坡,他怎么能这样断?!
首先,他不应该中名不中文。苏东坡注重名家李白。然而对这种小辈却嗤之以鼻,这实在是令人不服气的。从古至今,看一篇文章的好坏,并非看单看作者的名气,而是重于看作品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何。名家写出来的诗句也有不好的时候。而新手写出来的文章也有好的时候。特别是在文艺事业要大上的时候。更不能中名不中文。据说有一位青年作者写了一片文章。要求见报,遭到拒绝。而后他又以一位作家的名字再次寄去结果编辑部决定刊用。这就是中名不中文的表现。要是文坛活跃起来,首先一定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存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艺事业后续有人,更加繁荣和发展。否则就会引起相反的作用。埋没人才压制新生力量。
其次,他不应该搞迷信,设置不许跨越的鸿沟。苏东坡认为,古往今来,“瀑布”“唯有谪仙词”,实际上就是暗示了不准超过李白。而且有了李白的那首诗,谁也不许再写瀑布了。这就更不公道了,在创作上应该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允许有不同的流派。同一题材可以用不同的手法语言从各自的角度来写,如果都像苏东坡那样树立一个令人那么文艺创作上就要出现呆滞情况。影响发展。
所以,文艺评论不能简单化,应当实事求是。正像鲁迅说的那样:“批评必须好处都说、坏处都说,才能对作者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