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 叙事 889字
2020-03-17 16:02:35

百里同风不同俗,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在我的家乡,每年的正月十八都要“游神”(一种民俗活动)。那天可是个大日子,家家张灯结彩,路边插满了彩旗,小巧可爱的红灯笼一个接一个悬挂在街道两边,简直比过春节还要隆重。

在这个大日子的前些天,小孩子们都要到庙里去领旗子。这旗子上用彩线绣着龙飞凤舞的景象,栩栩如生,特别好看。为的是在过节那晚组成一支清一色都是孩子的小队。领过旗子之后,我们便盼星星盼月亮,恨不能一眨眼就过完了几天的光景,疯玩一整天。

终于到了正月十八,这天吃完晚饭,我们便拿上旗子,风一阵地跑到广场上。尽管活动还没开始,广场上早已聚集了一大批男女老少。大约过了半个钟头,一切准备就绪,激动人心的“游神”活动终于正式开始了。

广场上的人们依次排好队伍,这时神铳(礼炮)响了三声,震耳欲聋,表示严肃而庄重的“游神”开始了。走在最前端的是香炉,各家各户的善男信女纷纷赶来烧香,留在家里的人们则将一张桌子摆在门前,上面也烧着香,还摆了供品。接着,家里的男人们便开始放鞭炮和礼花。在漫天的焰火和亮闪闪的火花的映照下,似乎更加热闹了。

香炉之后,紧接着是一面大旗帜,上面写着“状元及第”四个大字,引人注目。状元公戴着官帽,穿着官袍,骑着白马,十分气派。状元公后面是掌管阴间的两位大神——土主。接着,便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临水娘娘了。今天早些时候,妇女们便将临水娘娘洗梳打扮了一番。她们帮临水娘娘戴上手环、耳环、头饰和项链,穿上华丽喜庆的古装,十分庄重。临水娘娘是掌管所有妇女和孩子的,所以她的轿子都是由妇女抬的。她们喊着号子,尽量抖动架子,显得更加欢闹了。

临水娘娘的后面,便是孩子们的队伍了。孩子们一面高举着旗子,一面说说笑笑,着实可爱。我们队伍的后面是一面大鼓,一个人正咚咚地敲着,一点儿也没显得累。也许他是被这热闹的气氛所激励的吧!

“游神”队伍有条不紊的向前进,一直绕过毗邻的几座小村庄,最后从另一条路绕回村里,经过村后的古街,“游神”便结束了。

不过,我们小孩子还能收到一份礼物。我们在“游神”结束后把旗子归还给村委会,没人还能拿到一个红包哩!

这就是我的家乡特有的风俗,有趣吧?

教师点评:这篇作文叙述了家乡的一个民俗活动——游神。作者以生动的文字、细致的描写,把游神的场景描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游神的前几天,小孩子们到庙里领旗子的情节,以及在正月十八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路边插满了彩旗等。这种描写方法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游神的热闹和喜庆气氛,极大地增强了作文的可读性。同时,在作文结束时,作者用自己的话题提醒读者重点,即小孩子在还旗子的时候会得到一个红包。这种写法比较直接,也算得上一种小小的写作技巧。作文总体而言,条理清晰、语言通顺、描写细致、充满情感。然而,如果有更多地对游神的历史、文化背景给予介绍和解释,会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游神。此外,如果作文中能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会使作文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