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老房子的储物间时,那本边角已经卷曲的相册从顶层木架上滑落下来。"啪"的一声,像是时光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我蹲下身,拂去相册封面上厚厚的灰尘,一股若有若无的桂花香从泛黄的纸页间飘散出来——那是记忆深处,奶奶的桂花糕的味道。
相册的第一页是一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上的奶奶穿着深蓝色的斜襟布衣,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嘴角含着慈祥的微笑。她怀里抱着刚满周岁的我,我的小手里紧紧抓着一块桂花糕,嘴角还沾着星星点点的糖霜。翻开内页,每一页都夹着不同的照片:有我五岁生日时,奶奶在厨房里揉面团的背影;有我十岁那年秋天,我们祖孙俩站在桂花树下,我踮着脚摘桂花的场景;还有我上初中时,每次回家奶奶都会把新晒的桂花装进小玻璃瓶,摆在相册旁边。
记得那些年,奶奶的院子里有一棵老桂树,每到秋天便开满金黄的小花,香气能飘出半条街。每当桂花开时,奶奶就会搬出她那套老旧的木制工具:一个竹编的簸箕,一把木质的擀面杖,还有几个印着牡丹花的小瓷碗。"小满,来帮奶奶捡桂花。"她会搬来小板凳,和我一起坐在树下,把落在地上的桂花一朵朵捡起来,挑去杂质。"要挑开得最盛的,"她总是这样说,"这样的桂花最香。"我则偷偷把几朵完整的桂花别在头发上,奶奶看见了也不恼,只是笑着摇头。
最难忘的是每年重阳节,奶奶都会做桂花糕。天还没亮,我就被厨房里传来的声响吵醒——奶奶已经在蒸糯米了。我揉着眼睛走进厨房,看见奶奶正把泡了一夜的糯米捞出来,放在木臼里舂打。"要舂得够烂,"她边用力边说,"这样糕才会软糯。"我好奇地伸手去摸石臼里的糯米,却被奶奶轻轻拍开:"小馋猫,烫手呢!"等到糯米舂成细腻的粉状,奶奶会加入适量的白糖和桂花蜜,然后用手揉成面团。"来,帮奶奶揉面。"她把面团分成小块,教我如何把每一块都揉得光滑均匀。
蒸笼里的热气渐渐升腾起来,整个厨房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我趴在灶台边,看着蒸笼里的桂花糕慢慢变成诱人的金黄色。"还要再蒸十分钟,"奶奶用湿毛巾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小满最馋这个了。"终于,第一笼桂花糕出锅了。奶奶总是先切下一块最大的递给我:"小心烫。"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软糯香甜的口感瞬间在舌尖绽放,桂花的香气在口腔里弥漫开来。"慢点吃,"奶奶笑着看我狼吞虎咽的样子,"锅里还有呢。"
去年秋天,奶奶离开了我们。整理遗物时,我在她床头的木匣里发现了那个老旧的木制工具箱,里面还整齐地摆放着舂米的木杵、竹编的簸箕,以及几个装桂花的小玻璃瓶——里面的桂花已经干枯,却依然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如今,每当我翻开这本相册,闻到那缕若有若无的桂花香,仿佛就能看见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听见她轻声唤我"小满"的声音。
相册的最后一页夹着一张纸条,是奶奶去年春天写的,字迹已经有些颤抖:"小满,今年桂花开时,奶奶可能做不了桂花糕了。你要记得,桂花要挑开得最盛的,糯米要舂得够烂,糖要放得适量......"我的眼眶湿润了,轻轻抚摸着纸条上那些熟悉的字迹。原来,那缕芬芳从未消散,它一直藏在相册的纸页间,藏在记忆的深处,藏在每一个思念奶奶的清晨与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