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三百里,别处异乡风。”我国民族众多,一望无际,五十六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家乡风俗。你有见过在一张纸布后依靠影子表演的戏曲吗?别急,待我给你说说。
皮影戏也叫驴皮系,影子系单眼细的发原地在四川,其他地方也有皮影戏,比如:华阴老腔,皮悬皮影戏,四川皮影戏等等。皮影戏在西汉时期便出现了关于它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传说在西汉时期,武汉帝的爱妃李夫人染上疾病,逝世了。汉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便倒映于地上,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便有了个主意,他用绵锦才成立夫人的影像,涂上颜色,装上木杆。在一个屏子后面,点上蜡烛,请汉武帝观看,汉武帝看完龙颜大悦,爱不释手,随后又发展到唐代,宋代等等。这便是皮影戏的起源,李少翁恰巧也成为了皮影戏的开山鼻祖。
当然,皮影戏怎么能没有引人呢?说的影人,其实也就是俗称人物的影子,影人的制作更是呕心沥血。影人是由牛皮或驴皮杀去刮去毛曲,加工成透明状,后在刻制上彩,影人又分为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有侧影,头有盔帽,身部,四肢皆有服饰,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演出时将影人的头部插于深部,身与四肢相接,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竿。
为了更配合人物造型,还要刻制道具,桌椅,景物造型等,其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三尺宽五尺,宽不过六尺,高不过四尺,以白纸做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用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
皮影戏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皮影戏已经渐渐退出了,时代开始落后,但是毕演戏也在师传身授,有些老人用电子技术把皮影戏发扬光大,希望我们能够多了解历史,尊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