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暖意
诚是由内到外的,信是自一到百的。
--题记
暖暖的阳光下。我手捧一本《论语》,用雅嫩的小手翻动着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读着,眉头也随之紧皱起来“什么意思啊?”
渐渐我长大了.脑中的《论语》发芽了。“何为诚信?”她用红润的手儿毅然写下:《论语》说“言必行,行必果”那是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也是信。“民无信不立”还是信。
冬日的早上比其他时候多了分寒冷。雪从天空中歪歪扭扭的酒下,随着风在空中舞动着,在轻轻落在地上,躺在树枝上。
外面轻轻冷冷,店内熙熙攘攘。“阿姨。一份煎饭加一杯豆浆。打包带走。”我对着店主阿姨说到。她一边迅速打包着手上的面条。一边招呼着客人们。等待的空隙,我的目光落在了店主阿姨身上。
她穿着褐色棉袄,戴着红色护柚。头发零零散散。应该没有仔细收拾.脸上的沟整时隐时现,一笑,那沟整便-点一点爬上她的脸。一双手在包装盆上变出一朵朵花来。“奶奶的手好像也是这样的。”我心想到。一样的颜色一样的疤痕一样的苍老,好似经历一样的沧桑,可她脸上那灿烂的笑让我不由得打消这个想法。“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孔子的乐在道德修养,她呢?
店里是客人侵慢少了,她手上的动作也慢慢停了下来。“小姑娘,去上学啊?”她问我。我轻轻点头。“来你的,一份煎饺加一份豆浆,六块钱。”我递过一张十元,她转身拿来一个大金子就自顾自的熬汤去了。“阿姨,找钱....”’. 我缓缓开口。她扭过头来,发丝轻飘飘的睡在她的脸颊边,手上的老皮在此刻更加明显。一皱一皱的,还有一些水珠躺在她的手上。“小姑娘,你自己找就行。”我心中一怔,缓缓说出内心的想法。“刚刚那么多人,您不....”.还没等我说完,阿姨-边搅拌着汤一边说:“我天天陪我孩子读《论语》.有一旬话我印象很深,叫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她低下头看了一下桶里的汤,“而且啊,我开店一年来,这账啊,也没少过。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诚信嘛!”她笑着对我说,手中熬汤的动作也没有停息。“嗯对。人与人之间要多些诚信。”我也笑着回答。“原来《论语》不仅我一人喜爱。”
临走时,我瞥了一眼那桶汤。它在阿姨的揽拌下逐渐形成了-个漩涡。
仔细想想。《论语》不就是那个漩涡里转的最快的漩涡,它以诚信的力量带动着周围的小漩涡一起转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可以容纳百余万人的漩涡。同时,《论语》也将那份诚信的力量带给了那个漩涡里的每一个人。孔子的乐在于道德修养,而我们的乐在于《论语》中诚信的力量。
走出店门,我又一次想到了《论语》中的那旬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知何时起,我总爱捧着一本《论语》装作大人的模样看,那些生涩的道理依旧停在书上,而“诚信”已记在心里。手中的煎饭和豆浆散发出丝丝暖意,由手掌一直传递到心脏,心想“冬天的早上比平时多分温暖啊”
教师点评:作者在文中讲述了自己因《论语》对“信”的涵义由产生疑惑到解开疑惑的经历。特别的是,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萌生想法、细细品味的经过,以及与阿姨交谈、收到启发引导的经历做了巧妙糅合。这样的行文安排很有意思,一方面让这一经历在自然而然间变得丰富、深刻,另一方面则是对“实践加深认知”做了写实生动的演绎,文章由此更具意义和价值。很棒!不过,在文章结尾处,作者提及了“诚信”的力量,又提及了“暖意”,但二者没能形成联系,这就使得文章结尾处对主题的呼应有些生硬,同时也造成了主题不够单纯的问题。作者可以将主题落于“信”之上,然后对题目进行修改,或是加强二者的联系,在文中做一定的补充,比如暖意来源于“信“等。作者可以以明确主题为出发点对文章做一下完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