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

初二 写人 779字
2024-01-05 22:01:30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一颗滚烫的心迅速冷却。

刚到黄州的苏轼从未想过这只是挫折的起始,他眼中少年般的光彩暗淡了。人们都说“一蓑烟雨任平生”里全是豁达,我却从中读出了他对未来的一片茫然。恰逢读着《定风波》的那一年,我也身陷学习的沟渠。

失败和冷落如同赤鼻矶的长江水一样汹涌袭来,内心也是“寂寞沙洲”的沙般稀碎冰凉。面对黄州漫天的雨水,苏轼亦不知将如何度过。

他踏上小舟,一直笑。有人说,哭的尽头是笑,真是这样吗?“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得耶?失耶?一片愀然……面临万古如斯的长江水,苏轼豁然开朗:纵人生须臾,但“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纵人生如鸿踏雪,也应当心存浩然气。苏轼在赤鼻矶上豁然大笑,踏歌而行,了悟人生的真谛!面对滚滚长江,我亦了悟,真正的人生应是即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

我面对那飘红的试卷也不再害怕了,捧起落满灰尘的书,漫天雪花中,我笃笃前行。

满怀执着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我在书桌前疾笔写着一个人的精彩。千人泯然于众,独有苏轼素衣飘飘,和我一直追求的璀璨星空。

清晨里,读书的人群里多了一个我,黄昏的嬉戏里少了一个我,夜灯下的目光清澈炽热。算得如今,这样已有六年了,对那千年之外“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苏轼,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共鸣!没有对星空的仰望,哪来坚韧和执着?

我亦豁然:不去想最后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困顿挫折不是浑噩生活的理由,也许努力并不能带来美好的结果,但仰望的人会发光。不问路在何方,因为我已在路上。我要走好当下每一步,感受每一步带给我的美好,身披星光骄傲地走下去……

落笔至此,窗外漆黑一片,我仍是星空之下的赶路人,但并不孤寂。此时,相隔千年,黄州,也有一个时时仰望星空的人,他就是苏轼。期待某日,能与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