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首汪洋恣意的诗,饱含了那些生命中的韵脚。有些人是匆匆过客,却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多年前,他踏过那个泥泞的小镇扎根于此,带着孩子们满怀的期待,多年后,他轻拂衣袖去了更远的地方。他是生命的匆匆过客,也是人生的绚烂夏花。
先生是镇里有名的教书先生,五十出头,眸子里总是闪着深邃的光。先生姓陈,记得他初来时自我介绍说“我姓陈,乏善可陈的陈,以后你们都是我的陈(臣)子了。”引得众人哄堂大笑,那时候八九岁的小屁孩儿们并不懂得“乏善可陈”的意思,但也并不追问,因为每每问到这些,先生总会摇头晃脑,故作玄虚的咿咿呀呀道:“此等学问,汝小儿怎可知?”那时起,我便觉得这老头真是个迂腐老先生,但先生虽然“迂腐”,确是个心地善良的热心肠。
我们这座闭塞落后的小镇算不上发达,学校申请了好久才建了个小食堂,但学校的大锅饭总是有些孩子吃不惯的,先生看在眼里轻描淡写,但确是印在了心里。那以后,他总会从每月少的可怜的工资里扣出那么一点来,给孩子们买小面包吃,虽然不多,确是甜进了心窝。看到我们吃得狼吞虎咽,他那张松弛的老脸总是笑得堆起了褶子,但不知怎的,格外亲切。
先生是个极认真的人。办公室小黑板上的“明礼立信”,他每天都会擦掉重写一遍,有些年轻老师不明白为什么,他说“没写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先生总是办公室里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就好像汩汩的源泉,有不竭是动力。他总爱在那盏不太明亮的灯下翻阅我们的作文,就好像我们读书时那般认真。于是我的作文本上经常出现满篇满篇有时比我的正文还多的评语,那时候我还背地里埋怨过先生一阵子——为此我换了不少作文本。但先生总是乐此不疲,他看着我们幼稚天真的话语,仿佛在看这世间不可多得的宝物一般。后来我似乎渐渐明白,有些东西长大了就没有了,比如,孩提时代的清澈与天真。
先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只是语文,更有后来明白的所谓做人。记忆中的先生从来没对我们发过脾气,尽管我们有时真的很调皮,他总会耐着性子一遍又一遍的给我们讲道理。先生是为数不多的会亲自跑家访的人,他并不是流于形式,他甚至随身携带小本子,记录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性格,以至后来他和我们的相处总是很愉快。
那时候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好到我以为先生会一直站在这个三尺讲台上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为我们讲课,以为他会迎来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桃李满园。但先生教了我们不到一年便调走了。听说他的闺女高考落榜了,想要复读,老先生老来得子,平生最宠的就是这个丫头,自然是义无反顾的要离闺女近一点,这样好照应。
先生走的那天,不少人都哭红了眼睛,但我独独忍住了,我告诉自己,先生是要去更好的地方造福更多的人,培养更优秀的学生,我们该为他骄傲。可他转身迈出校门那一刻,我还是没忍住眼泪夺眶而出。这个处处体贴,处处关心他人的老先生以后就是别人的陈老师了,那里的学生应该会让他省心一点儿吧。我想着,期待着他某一天再回到这个地方,就像是那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再也不回来了……
后来我的生命中遇到过无数形形色色的老师,他们不乏有讲的比先生好的,不乏有比先生幽默的,不乏有比先生学历高的,可那些个人啊都比不过这个宛如过客的老先生。他如“过客”般从我生命中匆匆掠过,但却给我上了至关重要的一课,以至于于后来时常夜深人静,蛙鸣四起时,先生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会萦绕耳边……
先生虽为过客,却书下了难以忘却的一笔。我愿怀一颗赤诚丹心,携三分明月云,邀五杯月光,常记先生教诲,享心中十里清高。云水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教师点评:这是一篇很有特点的写人文章,它的特点就在于——“特点”。我们都知道,写人作文,为的就是让大家未见其人却能识其人,人物的特点就是其中的关键。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就能很好地体会到这一点。跟随作者的回忆,通过作者的观察,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了解到了先生的来历,相貌特征,性格特点,也了解到了先生在教书育人上所持有的态度和所做的努力,无需一张图像或一段录影,一位儒雅随和、师德高尚的老师的形象就这样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而在这些特点的引导下,我们也不由地生出许多敬重,也生出许多惋惜。作者用沉静老练的笔调,不疾不徐的叙述,饱蘸感情的文字写就了这样一篇精彩动人的文章,而这,确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最好的映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