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叩历史的朱门,眺望千年--开元十三年。泱泱盛唐,君主尚贤;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蓬勃向上的时代,激励着人们奋发有为。“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为济世之志,为苍生福祉,年轻的李白挥手自兹去,辞亲远游,慷慨报国。那时,满腔热血的他,定然以为此生能鲜衣怒马,仗剑天涯。可惜,剑未佩妥,转身,已是江湖。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彼时风华正茂的李白勤学不倦,梦笔生花,染井成墨,河川阡陌之间,高门紫阙之下,都烙下了他追梦的脚印。他的文学才华、人格修养与经世济国的非凡能力在时光的淬炼中日渐饱满,因而愈发期盼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然,西赴长安,多方拜谒,“十谒朱门九不开”,呈现在他面前的只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可悲现实。这时,他敏锐地察觉到,大唐盛世的繁华背后,种种危机正隐隐显露。
“尽道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多次入宫,却并未“奋其智能,辅弼君王”。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报国无门的失落,让李白心灰意冷。纵然得到了“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殊遇,也没能使他回心转意。人生即是一场远行。命运的结局似乎已于无声处镌刻手心。单薄如李白。孤身在茫茫人海中沉浮,他倦了,也厌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不再励精图治的帝王,面对乌烟瘴气的朝野,李白最终决定放下执念,子然一身,远离尘嚣。他寻山访水,登舟望月,把酒拭去了岁月的蒙尘,当歌卸下了心灵的疲惫。世界之外,苍穹之下,对影而成三人。
李白的一生无疑是个传奇。他用犀利的笔尖对抗命运,他用惊鸿的诗篇抒写浪漫。一柄长剑陪他蹉跎半生,一觞清酒伴他醉眼看世。他以梦为马,四海为家。位卑未敢忘忧国,鬓霜尚思戍轮台。李白是一个文人,一个中国文人,一个封建时期的中国文人。尽管四四方方的朝廷并没有容纳他的一席之地,但是雄浑壮阔的诗歌圣坛却永恒地彪炳了他的一世英名。
转动时光的轮轴,回望今朝--
涪江之水依旧亘古流淌,承载着经年的风霜。陇西院内,那棵苍劲古拙的老树清荫敷秀,静静地伫立在朝霏夕烟之中,仿佛是在无声地诉说:这个灰墙黛瓦的院落,曾经孕育出光明的歌者,曾经涌动过中国的诗魂--质本清廉苍生志,欲许明时家国心。
教师点评:轻扣历史的朱门,诗仙李白那不凡的一生缓缓于文字中展现——从辞亲远游慷慨报国到报国无门心灰意冷,最后只能以梦为马四海为家,全文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古典诗词的运用对作者来说像是小菜一碟,轻松至此,可见作者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功力,也因此,文章篇幅虽不长,却已将李白那跌宕的一生进行了呈现。很不错!此外,作者对于诗歌的积累很丰富,尤其是在讲李白之前,作者会基于自己对诗词认知和理解的深刻,将诗歌中的景象描绘,将诗歌中的内涵解读,从而更真实地呈现李白的心情,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