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乡愁

初二 写人 1788字
2022-08-10 12:50:35

数字时代的乡愁,是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前几年回老家时,爷爷奶奶的房子虽破旧,可过年时分,总是挤满了人。嬉戏的小孩欢乐地蹲在门前小路旁,放着几元钱就可买到的响炮;大人们涨红了脸喝着烈酒,笑着互相猜拳。每当这时,隔壁的面馆便显得格外冷清。像是在稠人广众之中格格不入一般。

冷冬的傍晚,我独自进了那家面馆。

面馆不大,但很干净。冬日浅浅的阳光缓慢地进到了屋子里,照亮了被擦得干干净净的木桌边缘。我在靠里的地方坐下,哈出一口浓浓的寒气,紧缩着身子搓了搓手:“老板,二两小面。”

面馆的老板是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从里屋慢慢地走了出来,两鬓的白色在太阳的余晖下格外显眼。“好嘞!”他充满精气神地回答道,宽松的袍子下却是一双爬满老茧、有些瘦弱的手。

他的眼睛在冷冷的屋心里恍若一盏微弱的灯,风一吹却没了形状。他和蔼地对我笑了笑,接着就转过头去下面。厨房的大锅烧了满满的一锅开水,成群的热气扑腾着涌出来,面进去不多时便沸腾了起来。还没有一盏茶的功夫,一碗热气腾腾的面便摆在我眼前了。

听爷爷奶奶说,老人不知是什么时候到这镇上的,大概是几十年前了。只是后来,经他朋友帮助,开了这家面馆,以此来糊弄些生计。每年过年放鞭炮时,老人总是抢在前面,跟个小孩一样和一群孩子去镇上的各个地方玩。小孩逗他,他也不生气,总是乐呵呵的。

“那当然啰,我们老家那儿,总是一群人在一起玩。全村人聚集在一块儿,喝热酒,吃年饭,放鞭炮,那场面,别提有多热闹啦。”老人笑呵呵地说着,接着便喝了一大口酒,腮帮子泛起一股红晕,“那就是故乡啊……故乡的味道,总是好的……全村人聚在一块儿,就像一家人一样。”

听老人说,他小时候在一个特别漂亮的村子里。冬天时,总是下了一山的雪。往往是头一天晚上听见倏忽而来的大雪声,模模糊糊听见村里人喊“瑞雪兆丰年”。第二天早上推开门,满山都是银白色的模样了。大雪淹没了去年的日子,将不愉快的回忆都抛在脑后了。一村子人,便开始准备过年宴会,每个人脸上都是笑嘻嘻的。大冬天的日子里,偷喝一口烈酒,冰冷着的嗓子一下子就活了过来,整个人浑身一战栗,暖和地不得了。家家户户火红的灯笼照的全村灯火通明,弄得黑夜都变成白天一般。

“可是,唉,后来就不一样了。”老人语气黯淡了些,又喝了一大口酒。后来,他因为叛逆,就去大城市打拼了。每年看到年终落大雪,便又开始想念起家乡了。可那时,路途很远,车票很贵,他一年下来,也攒不够钱回去一次。“我当时哭的啊那是,有家回不去啊。”老人有些苦笑着说,不知不觉手里的瓶子已经空了一半。

那些白雪覆满的山,那些红通通的灯笼,就如丝线一般勾搭着他的心弦,愁地他睡不着觉。他孤单地哭着,唯一联系的手段便是往家里寄信。家里每次都安慰他说会等他,谁知,那一等,便是了无终期。就这样,他每年给家里寄一封信,每年又收到一封回信。他抚摸着回信上来自故乡的邮票,不禁深夜难眠,近在咫尺,远在天涯。即使偶尔睡着了,也常常梦见山洪来袭,将整个村子夷为平地,接着又被惊醒,呼呲呼呲地喘着粗气。后来,他干脆不往家里寄信了,只是喝着酒,企图在梦乡里寻得故乡的剪影。

我不禁叹息了一口气,傍晚的余晖已经隐匿了踪迹。人犯愁的时候,总会想要借着其他事物来消解。可谁知,总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啊。

老人的故乡在邮票的辗转中彷徨,一转眼人也已经花甲了。传说,醉酒可以好梦,老人喝酒时,也就是期盼可以看到故乡。“现在,我不用醉酒也能看得见故乡啦。”前几年,老人曾在手机上看过他故乡的视频。“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那视频里的山,村里的一些老房子,简直就和我记忆里的完全一样啊。”老人激动地说道,仿佛就真的回到了从前,“那村里的房子,分明就是隔壁老王头的那栋啊。”老人当时别提有多兴奋了,可看那故乡越久,心里反而越想了。

“这故乡啊,真不是好东西,就像这酒,越久越让人挂念,越喝越让人发愁啊。”

老人慢慢地打开手机,给我看了看那视频。漫天雪花铺洒在山腰上,红红的灯笼挂在满是银白的屋檐下。村里人们走着呼喊着“瑞雪兆丰年”,一起聚集在一块儿喝酒放鞭炮。一切都真实得让人身临其境,可一切都已不是从前的模样。看着老人这故乡,我不禁想要伸手去触碰它,终究还是忘了,它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霎那间,一群孩童进了面馆来,将快要醉酒的老人叫醒。老人迷迷糊糊地摇了摇头,看到孩子们便马上露出一张笑脸。窗外的鞭炮声混杂着老人与孩童的欢笑,大抵这便是老人的故乡了罢。

教师点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存在着不一样的乡愁。作者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抓住了信息时代的现实特色,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具象化,真实地让读者理解了乡愁这一抽象事物的意味。文章的语言具有精炼性,“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短短八个字不仅呼应了题目,也精准地概括了文章的具体内容,初看也许不理解这八个字的意义,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面馆老人借助现代科技手机再次目睹家乡的风采,明明就在眼前,但实际上,故乡与老人相隔着千山万水。但这还只是字面意义上的“咫尺乡愁”,文章的有趣之处在于面馆老人见到玩耍的孩童之后,参与进了欢乐的氛围之中,而“我”认为“大抵这便是老人的故乡了罢”,乡愁乡愁,横亘在心中几十年,但那个地方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才能让人如此念念不忘呢?这恐怕只有当事人才理解其中的味道。总体来说,这是一篇独具巧思的文章,乡愁自古以来已被无数文人雅士书写过,从阅读中能看出来作者有其独特的思考,也许这便是作者明明站在旁观者的视角但又被触动让乡愁达到“化无形为有形”的境界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