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10日,在江西弋阳的一个小村庄,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她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平凡却又伟大的人。
我的母亲,圆圆的脸,布满老茧的双手,以及长出斑驳皱纹的脸庞。但是他的眼睛永远是那么清澈,即使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容貌发生了改变。但是她那颗纯真善良的心总是没有改变。母亲总是很爱干活,任劳任怨,十几年来,母亲对我和弟弟的照料是十分周到。把我们两个孩子含辛茹苦的养大,实在是不容易。
当母亲还是个小女孩时,她也喜欢花裙子新衣服,她也害怕黑虫子。可迫于那时家境窘迫,在稍微大一点时,便跟着外公外婆上山采摘野菜、挖笋…每次放学后,妈妈还要独自一个人去山上放牛。回来后便在家中帮着父母生火做饭。在90年代早期还不太常有油烟机和智能式灶台等设施,所以母亲一般都是去山上先加柴扛回来,然后再将柴一根一根对半折断,丢进火炉里烧。自己则乖乖的坐在火炉前,拿着一个木柴。推进正在燃烧的柴堆里,使火烧得更旺。我至今难以想象,一个六七岁大的穿的是缝满补丁的衣服,吃的是稀饭下咸菜的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完成这些本该是大人做的事情的。
母亲就穿着那身沾满尘土的补丁的衣服光着脚丫子,踮起脚尖站在那张是摇摇晃晃的四方板凳上,面对着比她人还高的灶台,一手攀着灶边,一手拿起铲子,不停的在锅中挥动。像个小大人似的。外公外婆每天在田地里耕作就是一整天,到了夜晚天黑了才见她们归来的身影。等到他们回来后,饭菜都已经准备好了,一家人就这样围坐在一张简陋的桌前吃饭。母亲十分懂事,每次吃完饭后,她总是积极的跑到桌前开始收拾碗筷,外婆每次看到母亲这么孝顺,很心疼,也很欣慰。
15岁时,母亲上了一所普通的乡村中学,由于学校离家很远,所以母亲会骑着一辆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学校规定一个星期可以回家一次,那个年代贫穷和富裕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为了不让母亲饿着外公,每个星期会给母亲5块钱当做零花钱,但是外公在母亲去上学之前会特意嘱咐母亲要带两块钱回来。不过母亲也很节俭,在学校里她省吃俭用,有时候实在饿的不行就去食堂要几个馒头吃。因为是住校,所以晚自习之后母亲会将自己的衣服洗完。清晨母亲总是第1个起床与整理被褥、洗漱…在校园里的生活总是那么的充实。
22岁时,母亲步入社会,并在媒人的介绍下,和父亲相识相爱。他们是属于那种细水长流的平平淡淡的爱情。过了两年他们有了爱的结晶——我。从我出生的那天起,母亲就会在这个小孩身上留下属于她的印记。
母亲在我眼中是最无私最伟大的。就像肖复兴的《母亲》中所说的那样:“世上有一部永远都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