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光影散落纸张,袅袅茶香氤氲时光。与闲窗下,我静坐。赏一曲悲恨离肠,叹你终是红颜命薄。于时光的罅隙里,我听见你在倚窗叹息。世人皆以薄情比你,掩去你太多纯情坚韧。宝钗,你我隔了万千红尘,我读你,更想懂你。
初见你时,你素衣清淡,未对镜拭妆的面容,眉未画而翠,唇间点点殷红,白皙的脸上漾着红晕。恍然间偏头,抿唇一笑。惊艳,不过正值豆蔻年华的你。
粉黛罗裙,持一金缕小扇,
轻悠悠摇着。你俯身偎了偎水。半亩清塘,映着你带笑的眉眼。水中的菡萏随风轻轻摇动。清香袅袅,溢满你的衣裙。眼波轻转,玉团大小般的蝴蝶,随风翩跹。你轻手轻脚,顾不得微湿的裙摆,执扇掩面浅笑,探出半臂玉肌,指尖即将触碰蝴蝶蝶翼的瞬间,她振翅飞远。你别过扇子,抬手扶了扶额角,眼波流转间,我竟从中读出了几分失神与落寞。是啊,自幼受封建礼仪熏染的你,活过了十三四年的光阴,怕也难有一日得尽今日如此淋漓之兴。你弯了弯眉眼,恍然间想到那份偷偷在藏书阁沾染纸张的欢愉。我看见,环抱着膝的臂,头微微低着。手中捧着那本的牡丹亭,一双含情眸泪珠涟涟,为其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那时的你也同黛玉初读此书一般的模样,赏她的词,听她的曲,读后只觉满口馀香。今日之景,与杜丽娘游园时那份“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冥冥契合。你与之共情。朱唇轻启,却硬生生将这句话化解在唇间——默然。
是啊,你怎么能忘记呢?母亲自小的谆谆教导。直至今日,
你脑海里,仍有女德落下的烙记。它时刻提醒你,应该做一个端庄娴静的女子。母亲幼时徘徊的身影,一字一句教于你的,如此诚恳。以至于你真的发觉是自己错了。从此清身养性,心无旁骛。乃至黛玉那日无意谈露出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让你心头一颤。你一字一句,温言相劝。直至黛玉听了落了个“是”字,你方才放下心来。你细想这一幕幕。尽管好风频借力,尽管内心对外界充满遐想。可终究飞不这深闺终究不得解脱。“罢了罢了,且行且珍惜。”你叹道。
后来啊,贾母将你内定为宝玉的妻子,借以给大病的宝玉冲冲喜。你淡淡一垂眸,心中万千感慨,踌躇难断。面上却淡如水,薄唇轻抿,凤冠霞帔,将自己嫁了过去。无法真正体会你那是何样的心情,“喜、悲”二字断然说不清。你是爱宝玉,可你又怎能看不出宝玉对黛玉的满眼爱意呢?二人一起吟诗作对,同床共枕。朝暮同揖同坐,品茗,下棋二人互为知己。可……你又有什么办法呢?你的身后除了母亲,其实空无一人。在满是勾心斗角,肮脏阴险的贾府,若想存身,你必须学会讨好,学会退让,学会“一问三不之知”学会去伪装。于是你选择了顺从。你服从了贾母的命令,满足了母亲的期盼。是啊,沉稳如你,守分如你。可你的心里却再也击不起一丝波澜。
最后的最后,宝玉狂歌出门,一袭破衣,发丝凌乱。独留下你与出生的儿子。你宽言安慰王夫人。望着宝玉渐行渐远的身影,你没有埋怨,没有苦恼。轻拭去两行清泪,开始比谁都认真的生活。为了儿子,你丢弃了大半辈子的大小姐脾性,学着自己煎药,自己煲汤。适应了几十年不变的生活,拼命的供给儿子最好的。岁月在你身上落下的痕迹。谁知朝为青丝暮成雪?
世人以牡丹寓你,只道你雍容华贵,与黛玉的清流别韵相比,落俗了太多。可谁知你曾经也是个纯净的女孩子。世人皆不喜你,说你冷漠、虚伪、圆滑世故。
可一个时代的过错,为什么要让一个女子承担?
那谁又知,宝玉走后,你带着儿子孤寂的活了二十年……
是素衣清淡掩不住的妩媚风华,是大家闺秀风范下一两句的玩笑话。是万卷诗书曾读过,却因礼节掩独特。是任是无情也有情,饱食风雨二十载。这是我所读到的你。
你朱唇轻抿,弯弯唇角,淡青色的微光映入我未沾口的茶水。宝钗,可是你?
教师点评: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红楼梦》中薛宝钗这一人物,许多人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到小作者心中的柔软与细腻,非常难得。本文是一篇情理兼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将深沉的感叹和惋惜充盈字里行间,可谓是“句句入理,字字关情”,让人深深沉浸于其中。小作者极善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意境,无论是初见时的富艳典重,还是偎水时的灵动迤逦,亦或是读书时的清新浪漫,乃至最终的黯然神伤都被刻画得细密工巧,以境界动人心,以常言述奇情,能让人在细细品味之下感受到文字下所蕴含的几分美好,几多无奈,几丝叹惋。小作者的认知是新颖的,意识到世人所言的“牡丹”论不过是片面之说,事实上宝钗也只是个纯净、温顺的姑娘啊,更可贵的是,小作者能够以小见大,由宝钗及那腐朽的封建社会,敏锐看出并深刻指出薛宝钗的悲剧实质上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历史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以点带面,由点到面,拓宽了文章的主题,提升了文章的品位,并且发人深省,催人猛醒。继续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