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乡镇上,离城市有一段距离,小时候我爸爸为了让我有出息就费心尽力让我去到城里读书,于是我每天早上要很早就起来。
沿着那条路走,总会经过一幢用石头做的大房子,枯柴堆砌在屋檐下,院子里横七竖八的躺着几根已经发了芽的木头,外面是被木头做成的围栏,经过风雨的洗礼已经变得弱不禁风。石头房子的屋顶是用一些木头和茅草覆盖的,里面可能还有一些瓦片。
这幢房子看起来有些阴森,而且它背靠山林,随时又会动物跑进去。我一开始还没觉得有什么,直到冬天的时候,清晨天还未亮,我独自一人背着书包去上学,打着手电筒,在大雾朦胧中前行,我远远的就能看到那幢房子屋檐前亮着灯,我有些害怕,但还是壮着胆子走了过去,这个时候就能看到门口坐着个老爷爷,看着她。
那是一双双目无神的眼睛,密布的皱纹像沟壑一样刻在他的脸上,嘴唇已经干裂,头发花白,因为有早晨大雾的相伴,他又顶着一头雾珠,我咽了咽口水,收回了眼神,继续往前走。
之后的连续几天他都坐在那里,坐在门口不知道在想什么,只知道在我过路的时候嘴里吼了两声,但是口齿不清晰,我没听懂。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我和朋友们跑到山里去摘花,路过一大片喇叭花地,艳丽的喇叭花趴在地上,连成一片,一眼望去美极了,我们偷偷地摘了好几串,直到看到有人扛着锄头上来了,我们才慌忙逃走。土地坑坑洼洼,我们跑不远只能坐在草地里,趴在那个地方看着这边。结果没想到那居然是那位爷爷的土地,那是他的花。
这时我听见小伙伴说“这个不是李哑巴吗?”
李哑巴?他不是可以说话吗?
我们继续趴着,他看到了喇叭花被扯走的痕迹,有些伤心,单薄的身影在风中显得有些可怜,他放下锄头小心翼翼的把断折的喇叭花处理好,然后照顾它们…
我看着我手里的花,觉得有点良心不安。
以至于我为了躲避他的眼光,开始绕路走,起的更早,走的很远,就这样又过了很久,过了两个季节,到了秋季,柿子成熟了,我和朋友们准备去山上摘柿子,一个一个的柿子红透了,我们发现最红,最大的柿子生在李哑巴的院子里。
我本来就良心不安了,那几个人正在讨论着怎么可以偷到柿子,我坐在一边,心里实在不好受。就在他们讨论的热火朝天的气候,李哑巴扛着锄头从山上下来了。看着我们,那几个人因为刚刚讨论的事情,脸色上有些难堪,大家都保不准刚刚他们说的话有没有被人听到。
李哑巴没说话,看了我们一眼迈着步子走到柿子树前。看了一会。然后挥舞着锄头砍下了一树枝干,然后将上面的柿子摘了下来,递到了我们面前,他扯着自己的脸,努力想露出一个笑容,但是依然很难看,他颤颤巍巍的地给我们,嘴里含糊不清的说到:“吃……甜”
我看着手里又大又红的柿子,心里五味杂陈,不知道还说什么好,最后只能道一声:谢谢。
教师点评:作者在这篇写人文章中描述了一位陌生人。即使无法近距离深入了解,作者对人物的塑造依旧很成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选择了以观察和揣摩的方式去认识人物。通过观察,作者看到了老人外貌上的特征,也看到了老人的处境;通过揣摩,作者感受到了老人想要与人交往的意愿,也感受到了老人的善意;在观察与揣摩的结合下,作者体会到了老人的心酸无奈,也更体会到老人这份善意的难能可贵。观察在文中化作对经历的讲述,揣摩在文中则以起伏的心理活动出现,二者相互交织,又与平和的叙述、丰富的细节、独到的取材、真切的情感相互作用,文章便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老人的身影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结尾处留下了意味,设计很见心思,但是如果能加入一些感想的分享,也就是将自己这句“谢谢”中对老人认识的转变再做点明,文章的意味会更加浓厚,结尾也更能起到画龙点睛之笔,可以做一定的补充。总体来说非常不错,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