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天真少年时

初二 写人 1296字
2024-07-06 17:09:07

他们就是“我们”,“我们”便是他们。

一棵繁花满枝的树。———苏轼

“当我们站在这棵花树下时,近观,可以领略花枝精妙的细节;远观,则会惊心于整棵树饱满的生命力。”他用尽了一生,去“诵明月之诗歌,歌窈窕之章”。不论这路有多崎岖,他也不像陶渊明所说的“归去来兮”。亦也飘飘若风,荡荡如鱼。总随意出入像能随遇而安般,安定他的心、性,兼备他的情、境,都能做到“羽化而登仙”。引起说:后半生是前半生的大爆炸。也便练就了他“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品性。他亦可遗世独立,也发问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善于听穿林打叶声,也善于思辨,如同人生的一环,却叩起不凡响的震,在浩海中独行,矗立在遥远的步场。

将栏杆拍遍———辛弃疾

“他以整个生命写词,兀自燃烧。悲慨交集。”相较之下,幼安之命的确悲凉,那个偏安的朝廷。确切的说是主和与主战的纠纷。只是主战的确不太重视,即使极富满腔的热血。他的人生成也厮杀,败也厮杀,少年时的“爱上层楼”,却被老年时的“欲说还休”所统领,是不甘与无奈。在他终极归息之时,也未曾发现过往云烟的变化。一场仕途,他做不到云卷云舒,也便郁郁道了句“天凉好个秋”。一半武器,一半珊瑚。在滚滚红尘中,亦能温情,“清歌莫断肠”。在几度的愤懑中也存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情怀,让金刚的怒目变成了菩萨的低眉,在最后的短暂兴阳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簪花的少年郎———欧阳修

“心无挂碍的去领受万物的美意吧,最终,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他好像没有约束,也挺乐观。在那个时代努力做着自己渴望的事。他从小体弱多病,这一生病痛从未放过他。伴随而来的是39岁便是朝成雪暮亦为雪。妻子、儿女、父母的死封锁住了一个少年最后的天性!12个孩子中,九男四女。已经留下的4个男孩,这无疑是对一名父亲最大的打击。让他没有了依傍,也没有了顾虑。在不断的贬谪中。却没有失去自己对花的爱,走到哪儿,便时刻准备着去看花。那个痴花的少年郎。竟不知胜过了多少人生的悲折,才走到了如今。翩然离开了这个他有所留恋的世界。醉翁只顾借酒消愁,却忘了自己亦是愁……

人人都爱秦少游———秦观。

“他的呼喊。超越了时代。与所有伤心人同在。最终将你我联系在了一起。”他是一个敏感的人,才高八斗。“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他这一生,好像愿意为底层沉沦。他的秉性敏感悲观,洞察着这个世界的万千。只是此人,“无边丝雨细如愁。”

同者,痴情人多绮梦———晏几道。他这一生,总是以失败告终。他,就像他父亲的反面。一个理性、一个不醒。固然沉沦在情的潮流当中。,因“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他愿意为情付出一切。好像的确是情的“忠实者”。可悲的是,他的出名却以他的失败为主。因他失败,才得以出名。此乃败笔!

忽而盛开———李清照。

“她的孤独如阿多尼斯所说,是座花园。”一个暗含情愫的小女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过的确。“和羞走,却把青梅嗅”写尽了怦然心动的欢愉,被初涨爱河所冲垮。笔墨,是她最值得拿出来兴起的。因为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封建朝廷中,一介女子之身,却饱含经纶,实属不易。

你我鲜衣怒马,追忆少年。踏破天堑,肆无涯,一身风骨,尽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