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充满烟火味儿的江南小镇。
没有高耸林立的楼房,没有车水马龙的街道,只有这独特的风土人情。
谷雨将至,流水潺潺。太阳是明净的。晨光穿过细细的枝丫,跳在河面上,撒下细碎的金子。此时浣衣女抱着衣,裹着棒槌,搬着有些破旧的木板凳,蹒跚着来到河边。孩子们的最大乐趣莫过于在河里摸鱼抓虾,捡石子。河里的石子颜色都很纯净,苍翠,朱丹,墨白,或是透明,比雨花石还漂亮。除此之外,石板路也是少不了的,湿漉漉的脚丫踏过,会留下一串串鱼弋似的的脚印。那时我的奶奶也总是去河边洗衣服的,每次看到这情形,总会忍不住拖长嗓音喝一句:“不要跑诶——”
河水是清澈的、年轻的,同时它也有着很古老的历史。离河中心几公尺处,有位“孤独的老人”——桥,他没有“臂膀”,所以身上爬满了粗犷的野草。每当花开时节,就会有许多不知名的紫色野花顺着藤蔓纠缠着它,让它继续停靠在这里,风吹,摇曳,伴上柳絮,河里畅游的鸭子都忍不住一览这美景。
除了这些石桥边的野花,家家户户院子里的桂花是另一幅美景。对于家乡人来说,桂花好伺候啊,往那一栽,不用管它,自己也能长地漂漂亮亮。白露时节,细看,淡雅的嫩黄色会冒出,密密地布满枝头,下雨的时候更甚了,露水嵌在带有凹槽的花瓣里,一点一点往下淌。树下的水洼中,大涟漪小涟漪不息,配上晶莹透明的叶,院里的瓜果,小野花,让人意犹未尽。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美景之外,不妨标记些什么美食——写上黎蒿粑。清明,后山的竹笋一股劲全长起来了。笋子剥了皮,总是青葱青葱的,笋皮还能捾成一朵花。河边的野藜蒿也不甘示弱,疯狂地生长。每次看到这样的生长,奶奶总是欣喜的,她急着采摘,摘早了,还不够长呢,摘晚了,又老了。提裙倚灶,黎蒿混着面粉,揉啊揉,放在大锅灶台里,细火慢炖,直到 ,倥偬的香气窜出。按板前响起笃笃声,细细堆起笋子屑,裹上张三李四家的猪肉,撒些配料,黎蒿粑差不多成型了。这时,看到领家小孩那渴望的眼神,奶奶也不会吝啬。翡翠的皮,混着青草的香,咬上一口,味蕾被唤醒,软糯的黎蒿皮在嘴里缓缓化开,被肉馅包裹的竹笋递来绵软的口感,最后才是配料,这大概就是享受人间盛宴。
小镇的人总是勤奋的。凌晨几点,总能看见白雾,从早餐店里溢出,老板早就备好了新鲜的肉、沾了露水的菜,给早起劳作那人们备好了早餐,爷爷就经常在这里吃。农民们上午在田野里耕种,一年四季,总是如此,这才有了秋日里翻滚的麦浪,大小城市里含着乡情的瓜果。晚边亦能看见穿着墨色校服的学生从学校走出,或是抱着书本,或是摘下眼镜望向远方,他们的心中也是装着丘壑,“文能进士冠天下 武必将军定江山。”
与这那宁静相比,小镇不断被革新,世井也愈加繁忙。原本色彩斑斓的招牌一律换成白的了,窗户也都上了朱红色的雕镂,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往高处提,这都得益于国家的政策。 即使如此,当你深入这座小镇,依然能触到那源远流长的韵味。
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渴望着诗和远方,但却常常会忘记了脚下坚硬而古老的路。但倦鸟总要归林,落叶总要归根。我们我们对故乡的,正是这种扯不断的情感啊!
我们回家吧,回到那座江南小镇,回到心归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