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湖——纳木错

初二 写景 856字
2021-04-11 08:09:17

试图在喧嚣中寻求些许宁静,似一湾梵经庇祐的清水,没有污染,没有震动。

直到接近圣湖纳木错,灵魂像被刺了一针。湖清醒着,人已经沉醉,那一点明白的颤抖,涟漪出久久令人心动的波纹。

闲适的笔端,触不破西藏的阳光,从远山黛青色的肌肤滑下的,便是那幽然透色的天光。纳木错涵着阳光,涵着灵湖水,涵着梨花的落蕊,更美的是映着唐古拉雪山的巅峰,别有一番情趣。唐古拉守着纳木错,守护着一潭七千多年的深情。

在西藏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使得从圣湖经过的人都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拾起一颗石子投入湖水中。这不是一种唯心行为,只能说我们不能生活在完全的唯物中,圣湖纳木错,让人们从信仰福祉与膜拜神圣中,冥悟一种空灵。不是司汤达告诉我们“残酷的现实”,而是现实难得的恬静——“脚底半浮软,心灵全然陶醉”的恬静。

用纤细的手指搭出自然的轮廓,视线随之推动,便可以看到风华许久的牛头叩首纳木错的近旁,骨骼不清,尖角依旧完全;有风短促吹过,湖面的平静带来一种扩散式的宁静。不远处,藏幡牵扯的色彩抖动,愈加衬出纳木错的脉络,而这湖更是蓝出一种洇开的层次,流出一种从远古携来的纳木错风格的纯净。

纳木错的近边支着坚硬的三脚架,而我只带来了我自己。我出席了宁静湖泊的生命展,我的眼睛得到了一种人文以外的另类光泽,摒弃人类刻意追求的狭隘与保留自然能力的匮乏,余下的真实都潜于湖底。

我只能写下:

今夜,我在纳木错的水底。

湖水不暖,不起一丝涟漪。

而你又可曾知道,越是宁静的湖泊在干燥的胶片里涣散得越快,逐渐苍白成灰。于是,当妄图简化欣赏自然艺术的人捏着胶片,随意扯出影像赞叹美时,我感到有一种新鲜在枯腐。如传说中的爱不论多么美丽神圣,可你又不去感觉,看到的触摸到的又怎么会是实质?因为守驻生命躯体而放飞魂灵,终究离“错”越来越远,只剩下湖;离宗教越来越远,只剩下寺庙。为了一种真正美的执着,我融化在湖泊的边缘感动且疼痛着。

看着圣湖纳木错,除却平静的湖面,除却可以看到真实憧憬的神秘说法,它有其自身独有的热烈与激情。也正是这种火热喷薄出清白的脉流,又延伸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