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刘天华故居。它坐西朝东,粉墙黛瓦,飞檐凌空,别有韵味,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江南民居。
走进故居的院落里,一下子映入我眼帘的便是那两颗遥遥相对的百年天竺。这天竺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天竺还是刘氏三兄弟的父亲刘宝珊亲手栽种的。树上还长出了红红的果子。看着看着,我不禁想到了刘氏三兄弟。瞧,他们多像天竺呀!有着高尚的品格和顽强的意志力,都是经过自己奋斗的拼搏里获得巨大的成就。
迈过一道门槛,我踏入了序厅,一下子就看了牌子上印有刘氏三兄弟的头像:文学家刘半农,音乐刘天华和刘北茂。仔细一看,牌子上还有冰心奶奶亲笔提的词:“刘氏三杰,江阴之光。”
序厅左侧是刘家私塾。我走向前去,只见墙的正中挂着一副孔子的画像。画像下,前墙放着五张排列整齐的桌子,桌子是摆着笔墨纸砚。当年刘氏兄弟就是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看着空荡荡的桌椅,我仿佛回到了以前,仿佛见到了刘父在桌前严厉地说:“人呢,怎么都不见了?”又仿佛见到了刘父在带领着刘氏兄弟在咿咿呀呀地读书,看到了刘氏兄弟在专心致志地写字……怪不得他们长大都能成为江阴的骄傲。这当然离不开刘父对他们的谆谆教导和他们自身的努力。序厅右侧是刘氏父母的卧室,房间里放着一张老旧的木床和一个掉了漆的柜子,显得古色古香。
穿过天井,我顺着青石路进入正厅,一眼望去一下子就看到牌匾,上题“思夏堂”。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外祖母而题的名。小扁下方摆放着朴素的八仙桌,左右两侧各放着几张高背的椅子,也许这是为接待客人而准备的吧。左右两侧的墙上贴满了刘氏兄弟的生平简介。思夏堂两侧分别是刘半农和刘天华的卧室。刘半农的卧室里摆放了许多书,而刘天华的卧室里别有韵味儿,里面摆放了他喜欢演奏的琵琶和笛子,洋溢着艺术气息。他把一些民乐推向了世界,《光明行》《良宵》等名曲便从这儿传遍大江南北。
我继续向前走,来到了刘氏三兄弟小时候谈心的地方——古井。看着这古井,想必盛夏时分,刘氏兄弟一定会吊起桶水,从头淋到脚,别提多痛快了。也许,在美好的月色下,少时的刘天华一定会再深情地拉着自己的心爱的二胡。当然,厨房里也少不了了一个忙碌的身影,正在做可口的饭菜。只是我们现在看不见罢。
这次刘天华故居的游览,我更加了解刘氏兄弟,也让我更加敬佩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