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这悠久的符号,蕴含着黄河流域先民们对天文的敏锐洞察与农耕的深厚实践。它们以太阳在黄道上的流转为基准,将一年精妙地划分为24份,每一段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时间标志、气候及物候特点。它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时间指引,更是对自然规律深入解读和尊重的象征。
“惊蛰时令,北斗指丁。”天干地支像一个时钟,北斗就是它的指针,北斗转了一圈又一圈,指向天支——“丁”时,便是惊蛰了。惊蛰,时间一般在每年的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在惊蛰时节到来之前,动物们都处于冬眠的状态,不饮不食,藏于洞穴之中,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蛰”。
“惊蛰”,顾名思义,就是将这些沉睡的动物唤醒。一声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们,好似也唤醒了春风与细雨,天气逐渐变暖,大地也伸了个长长的懒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惊蛰的三候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惊蛰时节,气候逐渐变暖,万物复苏,桃树等落叶果树进入开花和抽梢期。桃花便在此刻悄然绽放,它穿着桃红色的外衣,撇下绿叶,先开为快。远看犹如片耀眼亮丽的花海,走近一闻,才知是桃花香。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敏感的鸟儿已经感受到温度的变化,开始展示自己的羽毛与歌喉。黄鹂更是首当其冲地飞入这温暖的春日,带来春的消息。伴随那一声声清脆的鸣叫,万物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在此时节,冬日的余韵早已全然退去,一些动物在苏醒的同时也开始繁殖。令人惊奇的是,长期翱翔于天际的鹰会躲起来繁育后代,而蛰伏已久的鸠则高调地鸣叫求偶。古人因鸠的频繁出现而误认为它是鹰的化身,“鹰化为鸠”也由此而来。
惊蛰之“惊”始于雷鸣,俗语道:“春雷一响,惊醒万物。”便把此节气描绘得既生动,又形象。
通常情况下,长江以南的地区在惊蛰当天会出现春雷,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则会稍晚些。惊蛰的时候还有吃梨的习俗,这是因为天气还比较干燥,吃梨可以助益脾气,令内脏调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这就是惊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