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峰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的主峰,也是最高峰,被誉为“南岳四绝”之首。“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描绘的就是祝融峰巍峨壮观的景象。你知道祝融峰的名字其实来源于中国传说中的火神吗?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火和这位火神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祝融是黄帝时候的火正官,是中国传统中广泛祭祀的火神。
据说,祝融本来的名字叫“黎”,是一个氏族首领的儿子。
祝融生下来脸膛(táng)就红扑扑的,身材也很魁梧,整个人就像一团火一样。他机智好动,只是性情暴躁,稍不顺心就会火冒三丈。
祝融出生的时候,燧人氏已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虽然已经学会了用火,但是还是会保存火种。
祝融从小就特别喜欢火。等到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驾驭火的高手,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小小的火星变成燎原的大火。
祝融还尝试各种办法,大大地拓宽了火的用途。除了用火烧饭菜之外,他还用火取暖照明,驱赶蚊蝇,驱逐野兽,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
那时候,氏族部落经常要迁徙,这就要求火不仅能够长途传递,还要能够长久保存。
有一次,祝融所在的部落经过长途跋涉,最后在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驻扎下来。
族人准备生火作饭,祝融便坐下来,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尖石头,呼哧呼哧地在木头上钻起火来。
可这次不知怎么回事,祝融钻了好半天,连烟都没见冒出来。祝融失去了耐心,他将手中的石头狠狠地扔出去。谁知这个被钻得烫手的石头,刚好砸到一块大石头上,冒出一串耀眼的火星。
祝融灵机一动,他采来一些极易燃烧的干草,然后用两块石头靠近芦花,不停地用力敲击。果然,碰撞出的火星溅到干草上,就把干草点着了,再轻轻一吹,火苗就旺旺地燃烧起来。
这种取火的方法比钻木取火方便多了,自从祝融发明这种办法之后,人们就不用千方百计地为保管火种而发愁了。
黄帝知道祝融这样聪明能干,就把他请了去,封他为专门保管火的火正官,并赐给他“祝融”这个名字。“祝”意为持久,“融”意为光明,“祝融”也就是永久光明的意思。
后来,黄帝跟蚩尤打仗,祝融发明了火攻的方法,把蚩尤一方打得落花流水。祝融因此立下大功,得到了黄帝的信任和重赏。
这一日,黄帝带着众臣一路游玩,登上了南岳衡山的最高峰,在这里接受南方各部落首领的朝拜,大家载歌载舞,纷纷赞美黄帝的英明。
黄帝也十分高兴,他宣布道:“如今四方太平,火正宫祝融德才兼备,功不可没,从今往后,就由祝融镇守南岳衡山。”
大家都心悦臣服,就这样,祝融成为南方火神,担负起镇守南方的重任。
祝融镇守南方后,看到当地瘴气很重,蚊蝇成灾,百姓经常因此生病。他就教会人们点火熏烟,驱赶蚊蝇,驱散瘴气,大大减轻了百姓的疾苦。
祝融还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的乐曲《九天》,人们听后都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
百姓们对祝融感恩戴德,祝融也因此功德晋升为天上的火神。
这样一来,水神共工不乐意了。他心想:水和火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凭什么人们都敬仰他祝融,连黄帝也格外器重他!
于是,共工向祝融发起了挑战,他率领所有水族,来势汹汹地向祝融所在的光明宫进发,还把光明宫里长年不灭的神火浇灭了。地下顿时漆黑一片,人们也没法生火作饭了。
祝融大为震怒,他架着火龙出来迎战,把天地照得通明,光明宫里的神火又重新点亮了。
共工更加恼羞成怒,他调来了五湖四海的水,铺天盖地地向着祝融和他骑的火龙泼去。但是,水总是往低处流,大水很快就退了下去。
这时,只见烈焰腾空,祝融骑着火龙,喷着熊熊赤焰向共工扑去,长长的火舌把共工团团包围。共工被烧得焦头烂额,很快就抵挡不住,狼狈地逃回大海里去了。
祝融战胜共工后,人们的生活又重新恢复了正常。
人们为了纪念祝融,把南岳七十二峰中的主峰命名为“祝融”,又在祝融峰上修建了祝融殿,世世代代香火不断,缅怀火神祝融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