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遥”?书上说,“遥”就是远,就是千里之外,就是去路迢迢,永无归期之地。但我觉得这只是地域上的“遥”,真正的“遥”远不止于此。
我将“遥”分成了三大类,一种是地域上的“遥”。这种“遥”所带来的困难是最容易克服的;而后,便是心灵上的“遥”,就像鲁迅和闰土。这种“遥”并非与生俱来,却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最后便是时间上的“遥”,过去已然成为过去,无可挽留,因此这种“遥”我一直认为是最难克服的。
由于时间的隔阂,我们对古代各大诗人所知甚少,大概只有出于某诗人的三两名句。自然而然地,便感到他们十分遥远,触不可及。
直到某日,天气晴好,我登上了神光山。
山上,清风徐徐。我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让山上美景尽收眼底。忽然间,我看到了一块展示牌,出于好奇,我便凑了过去。只见那牌子上方赫然写着三个大字——“祝枝山”。没错,就是那个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他的简介开头便是“时任齐昌县令”,突然之间,我感觉我和这位才子之间仿佛亲近了不少。在展示牌的下面又展示了几幅他的书法作品,只见他的字行云流水、矫若惊龙,却又有着一丝端正。都说字如其人,我想,县令一定是个雷厉风行又品行端正的人吧。
接着,我又来到了山顶。刚上山顶,便看到好几块黄色展板。凑近一看,原来是个大诗人来兴宁游玩后写下的诗词。其间有齐昌县令祝枝山的诗,有牡丹亭作者汤显祖的诗,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杨万里的诗……想到自己脚下的土地,曾有数位诗人慕名而来,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于是,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我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才子状元距离那么近。我所生活的城市,他们也曾生活过;我所欣赏的美景,他们也曾欣赏过;我所热爱的土地,他们也曾热爱过。
数百年间,世界巨变,但他们的诗、他们的才华,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从未改变,无比纯粹、无比真实。世世代代影响着我们。
原来,我与他们之间也没有那么遥远。
教师点评:这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初见之时,它是平实有序的叙述散文,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作者在游览神光山后对“时空”带来的“遥”转变认识的独特经历。再读之后,它便以深刻且独到的立意引人“驻足流连”、细品深思:百年、千年之前的古人是否真的离我们那般遥远?时间、空间带来的阻隔与距离是否真的不可跨越?作者以亲身体验与体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这同样给了我们启发:我们脚踏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眼见流传至今的名篇佳作,可能还有机会触摸或近距离观察那些古迹、文物……如此等等,似乎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得出答案。反复欣赏之下,文章包裹的另一深层内核也愈加清晰:最初,看到了“书上说,‘遥’就是……”,于是在此基础上,“我将‘遥’分成了三大类”,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直到“登上神光山”,了解到脚下的土地曾有众多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到访,“我开始意识到”,也开始收获新的体会——作者所呈现的,恰好是一次完整的、细致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由书本到生活、由理论到实际、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形成与飞跃之过程。来自于生活,也再一次回归生活,经得起反复研究品读,也值得反复研究品读,这样的文章,同样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