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叫孟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人们将他与孔子并称“孔孟”,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尊称他为“亚圣”。
但其实,孟轲小的时候也十分贪玩。孟轲三岁就失去了父亲,由他的母亲将他一手抚养长大。孟母是个很有智慧的女人,她很重视教育,一心想要把孟轲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
最早的时候,孟母带着年幼的孟轲住在一所墓地附近,平日送葬出殡的队伍经常从家门口路过。时间久了,孟轲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模仿出殡队伍吹吹打打和人们哭哭啼啼的样子,还时不时到墓地里玩起葬礼的游戏。
孟母见到这种情形,十分担忧,觉得长期这样下去对孟轲的成长很不利,决定立刻搬家。于是,母子俩搬到了一个集市的附近居住。
一开始,孟轲果然能按照母亲的心意用心读书。但时间一长,孟轲见多了集市上人们吆喝叫卖的场景,又和小伙伴们模仿商人自吹自夸,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
孟母看到后,又不禁唉声叹气:“看来这里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孟母又一次带着孟轲搬走了。这一回,母子俩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住了下来。
果然,孟轲看到每天学校里的师生们诵读诗书、研习礼义,也要向他们学习,并且主动向母亲提出自己也要去上学。
孟母见状,感到十分欣慰,这次,她满意地点点头:“看来这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
从此,孟母带着孟轲在此地长期住了下来,后来又送孟轲进了这家学堂学习。
再后来,孟轲年龄大了一点,经常逃学溜出去玩。有一天,他很早就回来了,看到母亲正在织布。
孟母见他回来,便问他学校的功课情况,孟轲却回答得漫不经心。
孟母非常生气,于是顺手拿起剪刀,把正在织的布匹剪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轲见母亲生这样大的气,赶紧跪下来问母亲为什么要把布剪断。
孟母回答说:“织布必须从一根一根线开始,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才会有用,才可以用来做衣服。读书求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以后怎么能成才呢?”
孟轲十分惭愧,从此以后发奋读书,他进步很快,终于成了学堂里最优秀的学生。
这件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合适的环境。还要有好的母亲。
其实,中国古代不乏像孟母这样睿智的母亲,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也同样是贤母教子的典范。
陶侃自幼出身贫寒,年轻的时候,曾做掌管渔业的官。
有一次,他派使者把一坛腌鱼送给母亲吃。陶母问使者,鱼是从哪里来的,使者回答说是官府里的。
陶母听罢,立刻封上装鱼的坛子,交还给使者,并附上一封信,责备陶侃说:“你作为国家的官吏,竟然把公家的东西送给我吃,这不仅对你我没有好处,反而是让我为你担忧啊!”
陶侃看到母亲的回信,感到十分羞惭,自此以后为官格外清廉严正,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吏,而他的曾孙,正是我们所熟悉的著名诗人陶渊明。
这俩件事情是母亲的教子秘方。
(精选,求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