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黄梅戏

初二 读后感 611字
2024-02-15 16:45:50

生于安徽,从小耳濡目染,看遍黄梅戏曲。

那日戏院开门,便与外公择一好座,等那粉墨登场。

颗派建筑的临局,曲折婉转。灯光徐徐落下,山茶流红,麦苗铺绿。随即弦声一震,梆子作响,二胡、笛子立刻织就高完的乐曲。众人伸长脖子探着,外公的眼里闪过一两丝不易察觉的激动。那曲子有时欣喜有时忧愁,虽然声音不大,但清脆悦耳。桌上一杯清茶,一碟酥酪。外公迫切地盯着门帘掩住的地方,暗暗呼喊演员的名字,反复念叨着她最出名的角色,声音忽促清晰,不用说,一看就是多年的戏迷。

随着锣鼓喧天,一只靴子从门帘后闪现,只见演莫单袖掩面,轻启来唇:“为故李郎离家园…”偌大的厅里寂静无声。那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戏腔,高低流转余音袅袅。透过氤氲茶雾,外公目不舒视,神情专注。演荧美目盼兮,巧笑债兮,时而梨花带雨,楚楚可怜;时而亦不自胜,连连作揖。红衣似火,风眸流转,眼尾扫过处沾了喜悦,清脆的嗓音与满场疾走的步伐分外和谐。一面《女骑马》,清丽深情,细声卟唱,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灵动多变,像山涧潺涓的清泉亲吻月光的声音。忽而,紧扣琵琶,发出“嗡”的声响。一场人间的爱恨别离堪堪落下幕来。

外公大喝一声“好”,掌声四起,满堂喝彩。

归家的路上,外公拉我进小吃店,一边喝赤豆糊,一边情不自禁哼唱着《女骏马》,我咯咯地笑着,感觉这样的时光温暖美好。

老人品戏,在追逝韶华;孩童听戏,在品味乡音。

也许世上有比黄梅戏更动听的戏曲,但对我来说,它别有滋味。

分不清是因为曲调,还是情怀。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流畅,内容具体,语言生动,有自己的思考,情感细腻。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