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魂”,似炬似糕似火焰,绽于万处绽于心。
——题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书籍典藏更是不胜枚举。我喜读唯美细腻的《倾城之恋》,常阅豪放如山,柔情似水的唐诗宋词,尤其对底蕴丰富的四大名著更是爱不释手,一本《三国演义》总能让我置身于枪林刀树、群雄逐鹿的乱世战场,感受着那些“三国魂”。
刘备·奋争精神
刘玄德与张飞关羽桃园结义,立下“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铮铮誓言,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历经千辛万苦,尽显英雄本色,最后终成大业,建蜀汉。就连“敌人”曹操也曾这样评价他:“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许是玄德公的影响,以致大汉最后一位名将姜维死前也从未打消复兴蜀汉的念头。
这不免让我想到了我的那次经历。依稀记得,暑假时,因一时对全金属飞机模型的痴迷,哭丧着脸要妈妈帮我买一个,结果呢?可想而知,其复杂程度于我而言,实在是太难了!以致拼装的第一步便深陷“越战泥潭”,早早举起白旗“认命”了。现在想来,深感这一购买行为不但没有必要,还让我认识到了刘备的奋争精神的重要性:遇事岂能半途而废?岂能不想想自身情况?岂能不思及他人感受?
他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明白只要有信心和恒心,就能够创造奇迹,实现自己的梦想。
曹操·人本精神
曹操从一小小太守,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中原、力碾吴蜀,为后人所共谈。这些之所以能够实现,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特别惜才惜民。
他唯才是举、知人善任,笼络大批文武将才,故发生了诸如“郭嘉献遗策”“赤脚迎许攸”的故事,所以曹操才能统一北方中原,形成强大的曹魏势力。长坂坡一战中,曹操惊叹赵云这个奇才,对部将下令:“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赵云之所以能单骑救主,七进七出,斩杀曹营五十多员大将,除了他的智勇,与曹操的人才观也有极大关系。
除次之外,还有曹操在一次行军打仗时,下令所有人和马都不能踩到庄稼,否则斩首示众,不想他自己的马儿跑去把麦子踩了!面对这一情况,曹操将自己的头发减掉了一截,以示信守承诺。黄巾领袖张角曾言:“至难得者,民心也。”这无疑体现了他爱民的优秀品质。
其实不然,生活亦需“人本精神”,只是“人”变“物”、“事”罢了。比方说,三年级时,我脾性暴躁,只要在写作业遇到了水性笔吐不出水时,我立马将它远远甩到了垃圾桶那儿,想必此时笔儿遇到我这样的小主人总会说:“跟错主了!”这就导致了同学们对我议论纷纷,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那时的我一般只带了一支笔,因此我只好灰头土脸地跑去同学那借笔。后来,我吸取教训,明白了不能感情行事,要多想别人。于是乎便多准备了几支笔,遇到笔儿发脾气时也会耐心地多用几会儿,结果也特别显著:笔用得慢了,人也和气得多了。
看来,曹阿满的人本精神也不限于高层嘛!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此时,他似乎在不远处呼唤着我们:“待他人以友好之态,心思他人之劳苦,你就成功了一半!”
周泰·忠义精神
曾几何时,“忠义”被视为封建的糟粕。其实“忠义”应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之一。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民族,于任何朝代、任何政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涵盖“忠义仁德智勇”之道德伦理,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周泰舍身救孙权的核心就是“忠义”。周泰义薄云天,为救吴主两度身受十余箭,受伤后仍言:“勇者,岂惧皮肉之伤”。他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宁死保护孙权,表现出了一种矢忠不二的忠义精神。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三国魂”更是我们需要的力量之泉。我们可以从每位三国英雄的身上汲取“三国魂”,让它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三国魂”接力赛永不迟缓,永明华夏。——后记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立意独到。作者在文中谈及了阅读书之后的真切感受,很好地做到了有感而发。在谈及自己读过书后的感悟时,作者还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做了探讨,文章更为真切,也更具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