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尘世间一切的相遇尽是偶然。我初中时因慕名“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而买下《文化苦旅》,置于书架。再次翻起时,落了满架的灰,也让我有了了解它蕴藏着的智慧的机会。
不云云语众生,不奉笑于逆者。他告诉我要做自己。高一分班后,我常苦于挚友皆散,不能融入新集体的圈子,在哪好像都是多余的存在,成绩也常是不上不下的境地,常失魂落魄,兀自神伤。“真正的强健不是呼集众人,而是逆反众人,然后影响众人。”这是我午后的幸有所得,我叹于余老先生在文革时期遭受的诽谤,众人的抵制,也赞叹于他的“大勇似怯,大慈无朋”。他用他的追寻,坦然面对了无端的指控,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恰逢班级自选座位,我选择了靠窗的位置,远离了不曾融入的,表面客套的,重新审视了自我。一个月下来,我的闲话少了,交流也少了,可心灵上却有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只觉得自己的初心被找回,我亦看清了前行的路途,得到了新生。是啊“何惧独步,何惧毁谤”。故事的后来,在班级中也有了知心的朋友,虽甚少交流,彼此间却互相关照。我再次被余老先生的智慧折服。
走在长烟大漠间,为中华文明发声。当初,我买完书只觉后悔,看它那朴实无华的封面,以为它只是枯燥无味的纪实文学,现在我才明白自己错的多离谱。原来,只有朴实无华的历史,才能保护无数瑰丽经典的文化,才有了让中华文化再焕生气的可能,正如余老先生说的那样“最美的月色,总是出自荒芜的山谷;最厚重的文物,总是出在无字的荒野。”
与文化交织映射的,还有人生,“最可笑的假话,总是振振有词;最可耻的诬陷,总是彬彬有礼;最低俗的交情被日夜的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最典雅的友谊被矜持的水笔描画着,越描越淡……”他用他的苦难书写人生,让我这个误入者少走了许多弯路,也让我看见了中华悠久的历史。最喜《风雨天一阁》一篇,范钦家族耗尽家财只为天一阁,世代守护助推《四库全书》之编撰;却也痛心于“朝廷分书、战乱毁书、水火吞书、盗贼窃书”。原来看书简单,守书难,“二百年之存积,三千里之搜集”真“可散之于一朝,焚之于一夕”。余秋雨先生像秋雨一般走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每一个角落;他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如同秋雨一般绵延不绝;他对文化的看待一如秋雨一般冰冷理性。
余老先生的每一步都是无比沉重的,因为常蕴含着对民族深深的忧思。文化的传承,事关国家,更关乎个人与民族。只因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都可以是文化的缔造者,但,更需要是传承者。传承的重任即将落在我们青年一辈,我坚信时代信息化的今天,传统文化会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于星汉日月的绚烂之中闪耀光辉……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立意独到,情感饱满。作者在文中谈及了阅读书之后的真切感受,很好地做到了有感而发。在谈及自己读过书后的感悟时,作者还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做了探讨,文章更为真切,也更具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