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鲁迅

初二 读后感 1892字
2022-09-11 02:25:23

——读《呐喊》有感

呐喊,向着衰微弱小的国家;向着岌岌可危的民族;向着麻木不仁的人们;向着无辜幼小的孩子……

——题记

人来人往,上世纪的街头有一如既往的繁闹,但每个人都穿着灰白的衣裳,埋着头,阴着脸,在一片肆意的嘲笑与羞辱下踽踽独行。人群中,却唯独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他昂首挺胸,大步向前,放声呐喊,他的眼睛里有股灼烈的火,于是我从这股火里,看见了希望。

这个人,便是鲁迅。

为什么鲁迅要呐喊?

循着鲁迅《呐喊》里的字迹,我看清了百年前的中国上方那一阵黑暗的阴霾。阴霾下,腐朽的政府,底层人民过着生离死别、忍冻挨饿、流离失所而生不如死的生活。政府被入侵者所践踏,人民被政府所压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了当时最真实的写照。于是,身为中华儿女,怀揣着对同胞们的同情与悲愤,鲁迅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以文字作匕首,横刀直入,一针见血,无畏地站在残暴统治者与歹心侵略者的对立面,然后,猛的向敌人的心脏刺去——

为什么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

为打开中国市场,歹毒的英国人将罪恶的鸦片撒向了因闭关锁国而思想停滞的我们,从此中国人的体格因为鸦片而逐渐萎缩,朝廷政府因为毒品的走私而滑向了不可逆的深渊。

可当鲁迅一顾认为需要去挽救中国人的体魄时,却发现了真相之下埋藏的更残忍的真相。

那次观看影片时,面对同胞的死亡,其他的中国人却置之不理,眼睁睁地目睹,甚至感到有趣,他忽然发现,彼时的中国人早已失去了作为中国人原有的自信与操守。同样失去的,有对同胞的怜惜,对精神的追求,对信念的执守,对正义的渴望……人们麻木了精神,禁锢了思想 ,成为了一具具只贪图一时快感,或为了名利财富丢弃了亲情友背,背信弃义的行尸走肉。

到那时鲁迅才发现,中国人的病根,要在精神上根治。弃医从文,为了人们能够清醒,为了民族不再麻木,鲁迅以笔为剑,刺向黑暗另图救国之道。

一切,合情合理。

弃医从文,“文”要怎样?什么样的文学带有进步思想?或者说什么样的文章,能真正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启迪与振奋?

辗转反侧,循着《呐喊》的字迹,我猛的豁然开朗,如题湖灌顶。仿佛透过了阴霾,我看见那犀利、直接了当的笔锋直指向了一个事物——封建制度。

彼时的中国之所以弱小,乃是因为封建制度的腐朽害人,令人执迷不悟,成为入侵者眼中的笑柄。进步思想简单而只有二字:创新!

《呐喊》的《狂人日记》中,“狂人”有妄想症,总是无比疑心他人的眼神和一举一动,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是杀人害命,吃人肉饮人血的恶魔,并且将自己视为可能的受害者,整日惶恐不安,活在别人对自己假想的敌视中;《人血馒头》一文中,底层人民将含杂人血的馒头捧为治病的良方,认为其有着神奇的功效,因而争先恐后忘乎所以;《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本是有些知识的文化人,却为了喝一点酒这点欲望,去他人家偷窃财物;《阿Q正传》中,阿Q在受挫之时总是一味采用“精神胜利法”,成为了他人眼中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翻看鲁迅的小说集,在为了这些异于常人一笑而过后,当我将它们联系到了百年前那黑暗的时代背景后,猛然发现,这些故事竟从不是属于那个时代所能产生的奇特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是鲁迅对一个个黑暗社会所孕育的病胎儿的真实而残忍的刻画!

这是一些多么令人瞠目结舌的故事啊!鲁迅犀利的笔锋,仿佛使我顺着笔尖,看清了他的身影面孔——

每个黯然无声的夜里,鲁迅伏案桌前。点一盏油灯,火光如豆;续一只烟卷,吞吐云烟。每次劳累疲惫了,看看墙,墙上可能是激励的字画,也可能是藤野先生的容颜。

于是又有了精神气力,伏下案前,笔尖在纸上轻轻滑动,“再写一些为那些‘正人君子’之流所痛恨的文字……”

于是,躲过反动派的追杀,看到亲朋故友一个个离开自己,鲁迅成为了一位坚强的民主战士,他依然孜孜不倦耕耘着带着先进思想的文学作品,写作,翻译……鲁迅奋斗着,为一条还没有看见终点的路途砥砺前行。

如豆灯光同样在我的脸上留下温暖的痕迹,看着《呐喊》,一股坚定的呐喊声在我脑海中响起,我看见了鲁迅那颗因执守正义而早已被刺透得千疮百孔的心……

左手持烟卷,右手夹笔斗。铁肩担道义,一心为民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便是大丈夫——鲁迅。

百年时空相隔,隔着《呐喊》,无论鲁迅与我,我们都知道,并坚信这些由他笔下流出的文学著作,这些由他口中所发出的呐喊,将是最有力的创新力量,这些力量将惊天动地,为中华民族谱下崭新的篇章……

彼时彼刻,我的双眸也早已热泪盈眶,鲁迅的呐喊在我的心中奋斗激荡,久久不停息。虽然鲁迅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呐喊声,永远催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永远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激荡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