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一颗种子——读《儒林外史》有感

初二 读后感 766字
2022-04-28 18:15:58

今年寒假,因新冠而两年未归乡的我重新回到了我出生的故土。乡村生活过来闲适,可也无聊。在百无聊赖之际,我不经意瞥见了带来的《儒林外史》。在打开书页看到内容的那一刻,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沉浸其中。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书中并无贯穿全文的人物和情节,只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众多人物次第登场。小说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读书人(如周进),虚伪的假名士(如严贡生),同时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如杜少卿)。其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揭露了明清八股取士的罪恶。

通读全书,其中最令我有所感触的是书中人物对读书一事的态度。书中的多数人物将读书看作当官发财、谋求权位的途径。现在人们口中常提到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放到那个封建的时代,则确实是物质上真真切切的金银珠宝,而非精神上的富足。书中的人物范进在中举前和中举后,人们对其态度可谓截然不同。中举前,人人皆鄙视他,就连岳父也骂他“现世宝”。中举后,街坊邻居都赶着巴结他,各路官绅也来拜访他,金银财宝、房子奴婢应有尽有。这就是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及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伤害,才使当时的人将读书一事当成做官发财的工具。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腐朽的东西终将被打碎。人们的眼界不断变广,思想层次不断提高,逐渐明白了读书能使人明志,读书能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读书能使事情由难化简、由简化无。人们对于读书的目的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为周围的人、为社会、为国家献上一份力。周总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应成为我们学习的标杆。

身为中国新青年的我们应从小就在心里播下一粒种子——为祖国繁荣而读书。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在读书中获取知识,依靠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祖国的建设献上尽可能多的一份力,祖国也将因为我们新生代的奋斗而焕发出更为耀眼的光彩。

合上书本,虽无可言说自己所获,但却在心底播种下了一颗为国读书的

种子,任由它在心中慢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