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
纵观历代的权臣,他们雷厉风行,改革政治,不避讳责难与猜忌,反观李鸿章,也为大清的掌权大臣,却因循守旧,畏首畏尾。他对大清如此忠诚,又有十分敏锐的洞察力,久居要职,成就却仅仅如此,其实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他一生经历的时代,正好是中国刚与世界产生联系的时代,也是中国外交工作最艰难的时代。中国由盛转衰, 百姓穷苦不堪,官吏骄纵横行,麻烦事越来越多。其次,他失败的原因,一半来自朝廷有人拖后腿,国风不正;另一半是他自己的原因,见识不够,用人不当,这些过错使他错失良机,以至于他后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不是这样不辞艰辛,怎能弥补得了这些问题。 在那样的境遇下,他已经太不容易了,对于梁启超先生评价他不学无术,实在有些过分。时局维艰,干戈未息,滔滔历史中, 中堂大人也无能为力。
梁启超先生将他的过错条条罗列,都是无法不承认的事实。但他的气量确实过人, 不排诱逸言,对外的残局,也挺身担当贵任。人人都想苟且偷安,难道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想法、行动就能唤醒整个中国吗? 李鸿章的眼光是犀利的,他了解国内外的军事实力,知道学习西方强大的技术,却被眼前的形势所束缚。他毕竟不是造就时势的英雄,而是时势造就的英雄。
李鸿章身上也有那个时代的特点,慌弱的,不敢破格。他的一生,其实也是中国衰亡的历史。好似剥笋皮,一天比一天紧迫。李鸿章的错误固然要被责备,但是那些虚假嚣张的人又有什么资格来指责他。难道让一个中堂大人打下所有,大清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吗?
书中有道:“真正的英雄,不依靠他人的势力,而是自己营造力量。”’真的单凭个人就可以改变吗?条约上只有李鸿章一个人的名字,可背后又有多少清政府昏庸无能的统治者?落后就要埃打,李鸿章放下了所有的尊严,油灯将枯,也被推出去“商讨” 弱国无外交,只不过是签字罢了。他别无选择,虚弱无力,心酸悲苦,只是为中国省点银子。可能对他来说,这天底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了吧。高龄的他受尽疲意与耻辱,回到祖国却没有理解和感激,只等来一片馒骂与都夷。大清王朝靠李鸿章他们苟延残喘了这么久,此后也逃不过灭亡的命运。这些东西不是靠李鸿章一个垂暮之年的权臣就能改变的。可他,尽他所能的,让大清再长一点,再富一点,再前进一点点。
中堂大人的雄心壮志,到死都没有消磨殆尽。芸芸众生皆有热血,李鸿章也有满腔热血啊,却含悲而终。倘若人人都有担当,他不必做唯一的光。
教师点评:文章价值深重,值得我们品味、深思。通过广泛的资料收集和深入的剖析思考,作者对清末名臣李鸿章做了介绍评述。看见优点也看见缺点的多角度、全方面观察,结合各方评价后而做出的研究判断,以及将人物置于时代背景与境况情形之中进行的分析、体会,让作者从更为客观的视角出发,对这一人物做了更为全面的展现,也让作者的文字拥有了强劲、巨大的力量,从而打破成见、转变看法。我们也能通过这篇文章获得丰厚的收获,不仅仅是对李鸿章更多面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对于评价人物、看待历史的新领悟——应持有严谨客观的态度,也应持有与事实结合、设身处地的思考方式。不人云亦云需要勇气,更需要有理可依带来的底气。不过,文章的论述若能依照一定的顺序条理展开,会更加清晰有力。现在各段之间联系不够,文章读来就有些混乱,也显得没有章法,所以力道稍逊。作者不妨再做梳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