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
——莎翁
一口气读完,合上书页,封面上的小男孩亲吻影子的图片未变,仍静默着。
淡蓝色的底面搭着半透的圆,柔和、虚幻而不失典雅,宛若初见。
不知为何,心中却是松了一口气。
作者马克·李维实是个绝妙之人。
个人曾想过从各个奇怪的角度理解这本书,都有所发现。
全书最重要的线索——“我”偷影子的能力,这可能象征着一个观察力极佳者在不自知时直觉的表露,抑或是受抑情感的喷发。
还有影子描述自身身份的语句——“我是班代表”,隐隐可见作者心中关于公平的美好愿望。
当然,这一切的“发现”只不过是“想象力过于丰富”的结果。
毕竟,故事只是故事,故事也只能是故事。
爱与幸福贯穿整个故事,在纷乱的事件中交杂着铺开。
这里的“爱”是广义的“爱”,关乎亲情、友情、同情、爱情、理解与宽容,相互编织,将“我”塑造成一个矛盾的个体,又将故事塑造成一幅美得令人近乎窒息的画卷。
文中的人物都不是完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我”有些内向,愿意帮助他人但又曾迷失了自身的方向;吕克为人和善且认识深刻;苏菲待人真情而敢于取舍。
只有这些人因爱汇在一起,才成就了故事最重要也是最深刻的片段。
一次次分别,一次次取舍,为的只是在下一刻的欢喜,抑或是泪流满面。
也只有这群人,才能筑就盖茨比或是伊豆的故事。
而幸福显然更为重要。
因为幸福,让“我”在了解马洛的悲惨后不再为他的粗鲁而耿耿于怀;因为幸福,让母亲把父亲写给“我”的信藏起,又在最后归还;因为幸福,让“我”以母亲的名义向伊凡写信,化解他童年的心结;因为幸福,让“我”在了解苏菲不进食的小病患父母的苦痛,用偷影子的方式找出症结并救治小病患;因为幸福,让吕克被“我”从小镇带到医学院后又重回小镇;也正是因为幸福,才让我在最终放下一切找寻克莱尔。
因为这些人在纷乱后都知道,自己追求的不过是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安宁。
这本书中,有因爱而起的恩怨,因幸福而消逝;也有因幸福而起的迷茫,因爱而飘散。
爱与幸福被作者以巧妙的手法串在一起,不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