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葵花》读后感

初二 读后感 1539字
2020-03-21 12:25:57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美德。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说话。的确如此,一本好书你读的投入了,你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那么你就会融入这其中,你会为书中的事物感到欢喜或不公,那这无疑是在与这本书对语了。读了这么多书,唯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青铜葵花》,这本书让我真正的明白了痛苦和苦难的意义。

这是一部小说,是一部能够打动人心的小说,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为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感到伤痛,也会为此感动到流泪。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男孩儿和女孩儿的故事,男孩儿名叫青铜,女孩儿名叫葵花。葵花原本是城市里的孩子,她的妈妈去世了,一个机缘,或许是老天爷的特意安排,让城市孩子葵花和农村孩子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可是就在葵花12岁那年,命运又将葵花召回了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遥无期望芦苇荡的尽头,遥望女孩儿葵花所在的地方。

故事中的青铜是一个哑巴,因为他在五岁那年的一天深夜,他们那个名叫“大麦地”的村子里起了大火,青铜在那一次不幸中发了高烧,一直持续了五天,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哑巴,因此青铜没有上学,村子里和他大小的孩子们都上学了,只有青铜没有 青铜整天都孤单单的,直到有了葵花的出现,青铜才变得快乐。葵花也是一个人,于是他们成了朋友,他们两个人就再也不孤单了,大麦地人对于葵花很好,不单单是因为葵花是被青铜的爸妈收养的孩子,还因为葵花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就这样葵花就在这个叫做“大麦地”的村里生活着,同村里的伙伴们一同上学,一同玩耍……

可生活并不总是风平浪静的,苦难在不断的发生,不断的考验并折磨着“大麦地”人,折磨着青铜一家,其中有一个片段让人很难忘,这是一次苦难,大苦难。是说青铜的奶奶生了大病需要很多钱,葵花因此就不上学了,奶奶和爸爸妈妈都不同意,因为葵花学习那么好,为此葵花还故意把卷子考砸了,可苦难却也夺走了奶奶的生命,也夺走了那头在青铜家生活了很多年的老牛的生命,这一家人绝望了,要知道奶奶生前是多么疼爱葵花,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恨不得天天把她顶在头顶上,可奶奶却走了,就连那头老牛也走了,这一家人绝望了,大麦地人也为他们感到难过。

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命运的安排又要让葵花回到城市生活,葵花在“大麦地”生活五年了,可如今城市的人又要将葵花带走,这就是要了青铜一家人的命呀,尽管说无论到哪儿葵花都是他们这一家的孩子,葵花什么时候回来都行,他们也可以去城里住,城里人还会让葵花上最好的学校,就连市长也说葵花永远是“大麦地”的孩子。可爸爸妈妈舍不得呀!“大麦地”的父老乡亲们舍不得呀!青铜离不开葵花呀!但最终葵花还是回到了城市。于是青铜就经常坐在大草垛上望向城市,直到有一天他在大草垛那儿看到了葵花,他用尽了平生力气大喊了一声葵花,青铜会说话了。同时这也让大麦地的每一个人都十分激动,故事也就到此结束了。

当然书中的内容还有很多,有些苦难无疑是要将人进行毁灭,但“大麦地”的人们却都坚持了下来。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将苦难写到了深刻之处,写苦难便是大苦难,作者也将美写到极致,写美便是大美,作者将爱写的充满情意,便是大爱。作者在最后“美丽的痛苦”中说:“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与痛苦大惊小怪,更不要以为只是从你们这里才开始有苦难与痛苦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伸下去,我们所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是啊!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人的痛苦,痛苦绝非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优雅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其实不光是这本书的作者赞美过苦难,罗曼·罗兰也赞美过痛苦和苦难。她说:“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赞颂,痛苦又何尝不值得赞颂,这两位是姊妹,而且都是圣者,她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她们是力,是生,是神。凡事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是能体会她们的,方能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时的甜蜜。

我想:“《青铜葵花》要告诉人们的,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