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落红楼,一世春秋

初二 读后感 967字
2021-03-02 19:18:0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题记

人生悲喜如同幻渺,古往今来不过“一梦”。一代有一代的文学特色,清代康乾年间曹先生的《红楼梦》不得不说是众多明清小说中的翘楚。即使我中国华夏五千年文明只有一本《红楼梦》,它也足以让世界知道中国这个伟大的巍巍古国。它的语言达到了古代文学的巅峰,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彩。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先生的文学功底,一章内出现的一小段话语,竟是为了多少章之后的内容做铺垫。更不必说整部书里的诗句全部是曹先生亲自写下。

初读红楼,便陷入窘境,一张薄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令我眼花缭乱。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诘屈聱牙的生僻字,更有许多诗词让我摸不着头脑,里面的人物关系复杂得让我感叹,实在难得其中真味,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阻止我阅读它的的理由,于是我从翻译成本的白话文下手,开始我的红楼梦之旅。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境阅读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是可行的。文中“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分。”最能将黛玉的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有着迷人的娇美姿容以及无以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内慧外秀的女性怎能不讨人欢喜?

但比起天真率直的黛玉我更欣赏那城府颇深的薛宝钗。

“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再看宝钗,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初阅红楼,对于宝钗并不喜欢,总是觉得如若不是她的插入,黛玉与宝玉早已双玉合璧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再看红楼,对于宝钗产生了怜悯之心,宝钗也不过是个皇家大商人的千金罢了,她并非十恶不赦之人,她做人圆滑能够在众多人之中周转,她博学大度,有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方式,比起黛玉的多愁善感多病多疑,我更喜欢这样豁达大度的宝钗。

红楼梦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读者一旦入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欲罢不能。它借贾家千人千态以及贾家从繁盛到衰败写出了一个腐朽封建的的时代,反映了清代整体的社会生活,堪称“时代的镜子”。

“道不尽的是人间悲欢,品不完的是时代心酸。”曹先生借贾家千人千态写出来腐朽的封建社会,最后宝玉看破红尘,出家为僧。“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曾经热闹非凡的大观园变得人丁稀少,这不是几个人的错,而是时代的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