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欢本不通,为君话从容——读《彷徨》有感

初二 读后感 1597字
2020-08-03 12:47:47

每读鲁迅先生的文字,我有很多蛛丝一般的感受。习惯了读现代文字,初读鲁迅,觉得同样是白话文,他的小说中确是话里有话的。每读他的一些字句,我隐约觉得他想说的,并非只是眼前的那颗树,那块肥皂,那个动作,而是更深更远的一些东西,颇有庄子“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的感触。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段他描写景物。他说: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人类的悲欢不相通,果真如此吗?我是怀疑的。若果悲欢本不相通,为何人类还能够为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东西落泪呢?若悲欢本不相通,为何当成人之美时,内心又会体会到快感?若悲欢本不相通,为何“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么浅显易懂的两句话能够口口相传?若人类悲欢不相通,那王勃是不是应该写“海内本无知己,天涯也非比邻”?

若悲欢不相通,贾谊被贬途经湘江,又怎能哀屈原忠而见谤,写《吊屈原赋》投入江水,流传至今;《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何来体悟,“先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孟夫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恐怕要改写成“老吾老哪管它人之老,幼吾幼本不及人之幼”才能被世人认可。

古人又有言说,读《出师表》不落泪非忠臣,读《陈情表》不落泪非孝子。若悲欢本不相通,这世间又怎会有清明寒食,复活圣诞?

人类的悲欢是通的。不仅仅是相通,历史长河中事件的余音,即使百年之后仍然能够痛彻心扉;人类自群居以来,宛如大浪淘沙,而我们近乎本能地对一件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对此,你不觉得着迷吗?

周树人先生,虽然嘴上说着“人类的悲欢不相通”,但我游走在他的字里行间却处处都能寻得他的情愫。是悲悯,是愤怒,是呐喊,是沉重。他是敏感的,他用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捕捉到了当下所发生的。他眼看到了临终的男人躺在楼下的床上,窗外河上的女人仰天而泣;耳听到楼上的人笑闹,麻将桌上掷骰哐当响;他用文字把互不相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联系在一起,然后捧到你面前,“你瞧,人类的悲喜多不相通!”

偏偏这样的话有人听懂了。

实际.上大多数人听懂了,而听懂了的人,恰恰是有着悲喜相通的心。他的文字是刻刀啊,一道道剖入巨人病态的躯体,他的文字是清醒药,让沉睡的龙虎长啸。“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先生的文字读之让人撕心裂肺,再也不能够视而不见。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不相通,实际上,他在以一种近乎沈痛的体悟来诉说,当人类悲欢不相通时,世界就会变得和他所描述的一样,繁杂吵闹,却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东西。失去了那样东西,世界变得丑恶,变得麻木,就如同他小说中的每一个人一样无奈又无力。造成失去了这样东西的原因,不在于任何一个人,这是一个集体的罪状,一种社会风气的靡行。

而无独有偶,那样东西的力量,使得日后一个国家纵使经历地震山摇,海啸风劫,都能够从灾难中站起身;那样东西的力量,形成一堵血肉城墙,硬生生抵挡住侵略者的枪炮刀剑。那样东西使得人性能纵歌“起来,饥寒交迫的人们。”;使得人人都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能够成为立国之本。

任何一个人思想的形成都不能脱离他的经历与所处的环境。《彷徨》是压抑下的辣文爽言,“祥林嫂”是每个不幸妇女的缩影,铺开了却是一整个时代的扭曲。

都说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类的悲喜总是藕断丝连,朝代的兴衰更替无法预料,因一念而生一念而起。佛家讲大彻大悟之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又说每个人佛性本自具足,大概说的就是人类最为珍贵的同理心。果真能做到如此,其实就是将悲欢相通扩散到了对万事万物,不再有彼此、对立、分别、执着。

鲁迅先生的笔细腻尖锐犹如拨开了皮囊,冷峻地把骨相指给我们看,而后懂者自懂,通者自通。是要做《示众》中的旁观者,《离婚》中敢怒不敢言的爱姑,还是《高夫子》中知恶而行的高尔楚。亦或者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奋发,重新开辟一条道路。

历史已经做出了回答。

教师点评:读过鲁迅先生的《彷徨》后,作者感想丛生,感悟颇深。难得的是,作者采撷了“文字之力”这一角度的感悟做了分享,让这篇读后感展现出了议论文的特质。作者著文思路清晰,首先于鲁迅先生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一言出发,以怀疑的态度广泛收集论据,做“反驳”,从而立论;进而又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挖掘线索,做“自证”,从而固论。文章由此角度全面,论据丰富,论述充分,加之由悲欢是否相通至文字之力的加深,文章以议论文来说议题独特深刻,以读后感来说则思考深入、感悟真切,很好地展现了作者对作品深层的理解,以及对作家的炙热情感,而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文章都闪耀着非常明亮动人的智慧之光,令人惊艳。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