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非常有魅力,四川人民真的很神奇”
互联网上关于南北差异的讨论,一定绕不开川渝。而一提到川渝,你就会想到辣椒、火锅。“我已经爱上吃火锅了,真的好吃,上瘾”,玲玲现在在成都生活,她喜欢这里的生活节奏和饮食文化,“成都好像也算大城市,但就是慢,大家没事就喜欢玩。打麻将,吃火锅”川渝地区的人民有多爱吃火锅呢?你看到“重庆居民打着点滴吃火锅”“大夏天拿着藿香正气水吃火锅”之类的新闻,在川渝地区不是个例,只不过这些会演变为:刚吃完晚饭还要吃火锅、火锅店是外地人在川渝找路的指标物,以及,你的川渝朋友说请你吃饭,不要怀疑,就是火锅。
辣椒是川渝火锅的灵魂。重庆人民有个段子:重庆人和外地朋友吃火锅,点鸳鸯锅是他们最深沉的爱。这种在明朝才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是如何迅速统治了川、渝、(包括云贵湘)人民的味蕾继而成为川菜的独特味觉标识呢?其实,辣椒传入中国后,第一个到达的地点,是今天不太吃辣的浙江。辣椒(当时还叫番椒)从菲律宾马尼拉来到浙江,并不是拿来吃而是拿来看的,是一种观赏类植物。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了38种花卉,“辣椒花”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个发现辣椒魅力的是湖南人。他们把辣椒从花变成了菜,这个转变,足以写进中国美食的历史书。辣椒的价值得到肯定后,又从湖南传入贵州、四川等地,自此形成了今天人们熟知的嗜辣地图。吃辣对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老百姓而言,与其说是口味偏好,不如说是“气候环境所迫”。
首先,西南地区因为气候潮湿、夏季闷热,山地围绕的地形又使得水汽难以消散,太阳辐射量不足,百姓受湿气困扰已久。辣椒的祛湿功能简直是雪中送炭。据《药性考》记载,辣椒可“去冷癖,行痰,祛湿”。其次,辣椒作为一种重口味食物,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盐。田霁的《黔书》中说,“当其(盐)匮也,代之以狗椒(即辣椒)。椒之性辛,辛以代咸,只诳夫舌耳,非正味也。”
在古代,盐是比较难获取的资源,穷人吃不起盐,就只能用辣椒代替。辣椒自带的刺激性,可以调动起食物匮乏导致的味觉疲倦,进而起到“下饭”的效果。而且辣味还有个BUG一样的功能,就是可以盖掉食材本味。
一辣遮百味,以前穷人吃不起好肉,只能吃下水。普通的烹饪方式不能去除内脏的腥臭味,但佐以辣椒,便宜的食材也摇身一变成了美味。包括胡椒、花椒还有辛辣香料,作用都与辣椒大同小异,一是提鲜,二就是去腥。所以,现在会有一种说法:辣是穷人的美味,川菜的风靡得益于它接地气,但终究难登大雅之堂。说法正确与否我们不讨论。不可否认的是,吃辣似乎是我们的本能。辣味本质上是一种痛觉,这种痛楚促进人体分泌内啡肽从而使大脑感到愉悦,这就是全国人民无法拒绝川菜的味觉密码。
教师点评:文章结构清晰,取材真实,文笔流畅。作者全面细致地对自己的心爱之物做了介绍,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事物的外形特点,也让我们了解它的特性和功能。作者选取了这一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做了介绍,带领读者更多地对事物做了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