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着黄褐色的外衣,满身灰垢,沾染着未曾干透的淤泥,所到之处,弥漫着辛辣的气息。
那一边,椒一袭红裙,艳丽的色彩在光影中流转,青翠的小圆帽下,眉眼间笑意盈盈,火热而烂漫。身着青绿长衫的葱清瘦修长,静静倚栏,风度翩翩地笑,在风中微微颔首。陈皮只穿着皱皱巴巴的橘色小衫,他们身上微微苦涩中的清甜气味却从玻璃罐里溢出来,吸引了无数艳羡的目光。
望着光彩夺目的他们,我浑浊的眼被那明丽的色泽点亮,又瞬间失了神采。似乎,只有我瑟缩在角落,孤独着,沉默着。
即使在调料的舞台,我也注定属于角落。暂且不提这土气又污浊的衣衫、这格格不入的气息,纵然作为美味佳肴的一角,我也是永远的配角。世人尽道,姜最没个性,放在肉中像肉,放在土豆中像土豆。冷言冷语如潮水汹涌之时,我恨过,怒过,也曾试着抗争,却找不到一个合乎情理的理由。
椒有她的骄傲,她美丽张扬,配色绝佳,带着温度的火辣口味让人欲罢不能;葱有他的骄傲,他清新怡人的芬芳被人们称道,纵是配角,也是牛肉面里最醒目的身影;陈皮也有他们的骄傲,可入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也可泡茶,满室生香。
那我呢?我的骄傲是什么?
浑浑噩噩中,我回忆起从前。我生于漆黑的泥土,整个世界,只不过是泥土微微湿润的柔软,蚯蚓没有目标的拱动。世界只有那么大,简单,却浅薄。
如春风拂面,记忆深处,清朗的吟唱悠悠响起:“姜辛而不荤,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心中的缺口悄然闭合,我终于找回被遗忘在心底的碎片——
那是破土的刹那,我在震撼中发现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远山在微雨中淡淡的青,远处溪流潺潺,氤氲的水雾里淡淡的凉,淡淡的温柔,是江南独有的风情。那个戴着大斗笠的中年女子笑着拍去我身上的泥土,将我放在一个竹篓里,她口中的歌声,如此悠扬。
我在竹篓里,和其他姜一起在风雨中摇曳,听她说,姜,是清蒸鱼的魂儿,无姜,腥得很,难以下口。她说,姜,是农人的朋友,炒菜时加几片,味道就会鲜许多。她说,姜,是好药材,小丫头病了,想着煮一瓢姜汤,能治咳嗽。她说,儿子又要走了,做一把姜糖,带一杯姜汁撞奶,在大城市也能想起妈妈。
我失神,记忆如水,缓缓漾开。那时,我乘坐一辆货车,和其他果蔬一起由农村运入城市。市场上的价码、人们目光的温度、菜肴中的所谓主次,无不潜移默化为衡量价值的筹码。我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不觉陷入更深的浅薄。最终,迷失了自己。
原来,我,才是自己心中的主角。谁没有属于自己的几分骄傲呢?只要知道自己的骄傲,纵然独自在角落,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解了心结,笑,漫上眼角眉梢,漫上黄褐色的衣衫,融入那几分辛辣,竟嗅出了温暖的芬芳。
姜,色黄褐,味辛,祛湿,可入药,散温解暑,温肺止咳。
嗨,我是姜。雨夜,饮一碗姜汤,暖意融融,可祛湿;夏日,吃一把姜糖,甜辛满满,可解暑;闲来,品一杯姜汁撞奶,嫩滑重重,可暖胃。我不再祈求命运的垂怜,我以明黄的初心,带着属于自己的骄傲,拥抱每一缕不期而至的阳光。
教师点评: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姜的内心世界,其心理历程的变化,昭示了姜对自我的追寻,而姜的醒悟,实际上也是每一个我们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骄傲,我们都是自己的主角。文章虽然是从生活中小小平凡的姜入手,却令读者们明白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道理,只有认识了自己,走出的每一步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由此可见,作者拥有着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思考。在展示姜的个人特色过程中,作者描写了椒、葱这些调料,在姜的内心世界里,他羡慕着光彩夺目的他们,比较,恰恰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话题,但与其执着于他人的优秀,不如将目光放在提升自己上。看见自己,再去看见世界,这便是文章的可贵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