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一个老旧的书柜,摆在爷爷的房间里。书柜上的木板已经被腐蚀,铁钉也已经生了锈,书柜里的书也是破破烂烂的,还都是黑白书,与我书柜里那些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的书大相径庭。爷爷说,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书呢。书的背面都用油墨打上了价钱,大多只是几毛钱,最贵的也只有一块多钱。连那本比砖头还厚的《辞海》,也只有七块多钱。
小时候,我问爷爷:“那些书怎么这么便宜呀?我的书最少都要十几块钱的呀。”爷爷神秘地笑着说:“别看它们现在不贵,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哦。”我不明白这“当时”是什么意思,见爷爷一脸饱经风霜的样子,心想:那一定是很久很久以前吧。便不再追问下去。
爷爷的书可多了!听爷爷说,这在当时可都是一些“流行书”呢!可是当我一看,全是一些像《牛虻》《三个火枪手》《鲁迅杂文选》《红岩》之内的旧书,而且整本书都找不到一副插图,这哪是什么流行书啊!我便反驳爷爷:“这不都是一些过时了的旧书吗?那有'流行书'呀?”爷爷却总是像被什么触动了一样,低沉着不说话。
有时闲来无事,随意地抽出几本翻看,那充斥着油墨和繁体字的泛黄纸页,令我皱起了眉头,这哪里看的懂啊!可是,爷爷却总是手捧着一本书,或在夜晚打开灯,坐在桌边,或在白昼时搬来一把躺椅,坐在阳台上津津有味地读着。这时,爷爷就会一改往日的活泼,心情会随着书页的翻动而变化。有时,那股悠闲劲儿总是令我想起江边垂钓的老翁,有时,那严肃的表情却又严谨得像一位满腹经纶的教授,而有时,他却变得怒发冲冠,似乎随时想要一跃而起,令人冷峻不禁。遇到好词好句,他还会时不时地“啧啧”几声。我也就跟着“啧啧”几声,然后便自顾自地傻笑起来。
我总是想:为什么爷爷看得那么入迷呢?难道这本书有魔力,能使人改变自己的情绪?好奇地凑过去看时,却什么都没有发现,那些书还是像往常一样,让我丝毫提不起兴趣,可爷爷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怒无常”。
后来,我长大了,明白了许多事情,也知道了“文化大革命”。我终于知道爷爷的忧伤是从哪来的了。原来,他读书,是在回忆,回忆从前,是在抚摸,抚摸未来。
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少年,那是年轻时的爷爷,他穿着一件白白净净的衬衫,蹬着一辆老旧的单车,走在去书店的路上,身上散发着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只给人们留下一个年轻人踽踽独行的背影。
教师点评:这是一篇选材新颖的状物散文。作者以爷爷的书为主题,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独特发现。作者虽然选择了平铺直叙的讲述,但是叙述中几处对爷爷的表情和神态的着重刻画,又让我们产生了些许疑问,也不免生出几分同作者一样的探寻之意,文章的吸引力便得到了增强。而这些伏笔的预留,让结尾的谜底揭晓和情感的抒发格外令人触动。爷爷的书意义非凡,它们代表着一段岁月、一段过往,作者翻开了它们,也恰巧记录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