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望着书架上那张合照,照片中只有我与一位满脸沉静的和蔼老人,照片旁是那件做工粗糙却意义非凡的青花瓷瓶,那瓷瓶上的青花恬静温婉,仿佛在诉说着关于他的故事。
那是个下着雨的诗意的午后,我踏上青石小路,感受着这瓷都独有的清幽,只为找寻那历史长河中的青花。天空漫出一抹靓丽的青蓝,这青蓝也在我的心头涤荡……
我推开那间连名字都没有的店铺大门,走入其中院中,老人正精心雕琢着一件具有雏形的瓷坯。走进他,却被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深深震撼。因为常年和泥,那双手也如泥一般古朴,难以想象这双粗糙的大手竟能揉搓出如此圆润精细的坯泥。
我看着操作并不十分复杂,这也动了亲手做个瓷瓶的心思,刚坐上蒲团,我就被原料配比绊住了脚步,各种矿石、陶土摆在我的面前,使我眼花缭乱,更不必说记住成分用途,各种原料要加多少以及与水混合的比例。老人发现了我的困扰,示意我在旁边仔细观看,他并不依赖于电子秤,只是用手掂量,便知这陶土是否适用。从他手中出来的那些泥坯质地柔软紧致,如种子般等待绚烂绽放的时刻。
在捏出瓷形之初,我信心满满,可在我眼中满意的大作,在老人眼中却有许多瑕疵。“这里有个小口,在高温下会形成裂缝,必须重做!”“这里在火里一烧,就会弯曲变形,再重做。”在一次次的修改中,我终于红了脸,却也沉下了心,同时回想着老人的话语,“若是开头就敷衍了事,做出的瓷瓶粗糙劣质,岂不是玷污了昔日青花瓷传遍世界的荣光。”当我小心翼翼地捧着修改了无数次的泥坯时,老人终于微笑着点点头。
上釉,烧制。看着火窑里的瓷坯,我感受着炽热的高温,我的心不停震颤,生怕听到瓷瓶破碎的声音。那一件件充满着创造者心血的瓷瓶缓缓褪去土色,那青花瓷终于在烈火中如花儿般绚丽盛开。回头看被烟火熏染的皮肤黝黑、两鬓斑白的老人,我才明白,这朵绚烂之花的根早已深深扎入老人的心中,在炉火的映衬下,老人那沧桑的脸庞上也开出了美丽的青花。
出炉,上色,上釉,再上色,贴上标志性的青花,经过反复的烧制,那青花瓷瓶终于被摆上了我的书架。那张我与老人的合照立在瓷瓶的旁边,那青花瓷在经历繁华后,依然坚守着那株青色,坚守着那颗匠心,这就是我的心爱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