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儿时,在深圳的一个幽深的小巷口,总有一个苍老的身影。
那是一个摆摊的编制手工竹制品的老婆婆。老人向来友善,尤其遇到小朋友,总会一展身手,双手翻飞,“变”出一个个灵巧诱人的小玩意。孩子们拿到后十分开心,老人望着孩子们纯真的笑颜乐在其中。
老人编制的竹篾犹为精细耐用,受到接访邻里的喜欢。这编竹筏是个极其讲究的活,要经历砍、锯、切、削、编、织、拉、磨等工序,而部蔑是其中最细致,最关键的一道,技术含量极高,没有一年半载是学不会的。部蔑的细部,老婆婆总是小心翼翼,她手口并用,将一片竹片剖成或青或黄的竹篾,或剖成篾丝。剖好的竹片和竹丝要粗细均匀青白分别。青蔑柔韧且极富弹性。适合编制箩筐等细密精致的篾器,好看且耐用。我们小朋友爱看热闹,一放学都泡在小巷子玩耍,想要老婆婆给做一个打鸟的弹弓,老婆婆也不厌其烦,给我们讲打小鸟是不对的,一边又掏出各种的小玩样哄我们。
竹器是近些年来走向冷落的。起初,竹器是家家户户常买的物件,所以老婆婆的生意还是不错的,编的东西不愁销,可是,随着时代发展,塑料制成为人们的宠儿,手提篮变成了塑料袋,竹筐换成了塑料桶,老婆婆的生意落不了几个钱,时常看着老婆婆面对了夕阳,落寞的坐着,心中惊起一番可怜。
后来我也离开了那小巷,曾回去过,为了看看她,再寻找当初那份记忆,那份已接近遗忘的记忆,她的脸上皱纹越长越多,背也越来越弯,我不解地问她:“为什么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安享晚年呢?”她感叹到: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下呀!
或许,老婆婆传承的,不只是一份手艺,更是一份匠心,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