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方能天下大同

初一 应用文 699字
2022-01-23 17:10:48

毛主席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诚哉斯言,整齐协调固然有其美处,但小至生活琐碎,大至民族文化,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差异美往往更胜一筹。

不能否认,整齐划一的美大多极具视觉冲击力。忆及举国欢庆之日,曙光初照演兵场,解放军战士们合着激昂雄壮的军乐,步履铿锵,展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致美画卷。然而,纵观5000年历史,中国人创造的美感涵盖但从未止步于统一。

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更具有艺术格调。有甲江南之美誉的苏州园林,其间美景,可谓纳须弥于芥子,藏日月于壶中。同是黛瓦白墙,落成的是结构形态各不相同;同是傲雪寒梅,展现的是或俯或仰百般姿态;同是黑木轩棂,造就的是一窗一景千种风情。千差万别的美感,正是苏州园林的一园万景,是王羲之《兰亭集序》20个风格迥异的“之”字,是《千里江山图》每一层深浅不一的颜色……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先生的办学方针可以证明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更具思想内涵。君不见百家争鸣,儒道墨法相互争辩;君不见魏晋清谈,各方名士性情迥异……如若一味追求统一,抛弃了思想创新,那么历史上如同百家争鸣一样花繁锦簇的时刻将化为乌有。由此可见,对于思想、学术而言,差异之美尤为可贵。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错落有致、参差百态的美亦更具文化厚度。揆诸当下,庙堂之音有“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坚定我国文化自信,包容别国优秀文化。民间也有交相辉映的文化色彩:外滩的各式建筑成为黄浦江畔的一颗颗明珠,身边多元素融合的汉服美出圈,戏腔的创新唱法成为古风流行歌曲中的点睛之笔……时至今日,文化不再是箱箧里落灰泛黄的古卷、屏幕上冰冷生硬的数据——人们对差异美的逐渐接受乃至趋同,让传统文化有的无限可能,让新文化有了更多舞台。

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纵然整齐划一的美丽震撼人心,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往往能赋予“美丽”二字更多内涵。美已不再是简单的令人眼前一亮,而是令人有所深思,亦可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温度。